沈阳市

沈阳是辽宁省省会,是中国东北地区经济、文化、交通和商贸中心,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城”之称,现有清故宫、福陵、昭陵三处世界文化遗产和新乐遗址、锡伯族家庙、明清四塔七寺、张氏帅府等1500多处历史文化遗迹,198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沈阳地处东北地区的南部,辽宁省的中心。她背倚长白山麓,面向渤海之滨,是辽东半岛的腹地。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冷夏暖,寒冷期长;春秋短促多风;南湿北干,雨量集中;日照充足,四季分明。
沈阳春季气温回暖比较快,日照充足,出现大风的机率比较大,是一年中多风的季节,大于6级风的日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6%左右;夏季炎热多雨,空气湿润,这个季节的降水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左右,雨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常以暴雨形式出现,7月气温最高,月平均气温为24.6℃;秋季天高气爽,凉爽舒适,气候适宜,但比较短促;冬季漫长寒冷,平均最高温度也在0℃以下。
沈阳位于中国东北地区南部,辽宁省中部,以平原为主,山地、丘陵集中在东南部,辽河、浑河、秀水河等途经境内。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6.2~9.7℃,自1951年有完整的记 录以来,沈阳极端最高气温为38.3℃(1952年7月18日),中心城区极端最低气温为-32.9℃(2001年1月15日),近郊近年来最低气温为-35.4℃(沈北新区2001年1月11日);之前沈阳还观测到39.3℃(1920年)的高温,和-33.1℃(1950年)的低温。全年降水量600~800毫米,1951年至2010年市区年平均降水量716.2mm,全年无霜期155~180天。受季风影响,降水集中在夏季,温差较大,四季分明。冬寒时间较长,近六个月,降雪较少,最大降雪为2007年3月4日47.0毫米的特大暴雪;夏季时间较短,多雨,1973年8月21日曾下过215.5毫米的大暴雨。春秋两季气温变化迅速,持续时间短:春季多风,秋季晴朗。

【行政区划】
沈阳共辖10个市辖区,1个县级市,2个县:和平区、沈河区、皇姑区、大东区、铁西区、浑南区、于洪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辽中区、新民市、康平县、法库县。
【历史沿革】
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7200年前,有中华民族的分支满族先民(鸟图腾文化)在此农耕渔猎,繁衍生息,创造出新乐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重镇方城(侯城前身),隶燕辽东郡襄平县,为沈阳建城史之初,距今2600余年。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沈阳隶属辽东郡(辽阳)。
西汉时期,始称“侯城”,隶属汉辽东郡(辽阳)。是为沈阳正式建城之始。
唐代改称“沈州”公元921年,辽太祖移民到此,修筑土城,生产随之发展。
金代时期,金太祖攻占沈州,沿用“沈州”之名。
1296年,元代重建土城,改沈洲为“沈阳路”,归辽阳行省管辖。由于沈阳地处沈水(浑河)之北,以汉族传统方位论,即“山北为阴,水北为阳”,故改沈洲为沈阳。从此,“沈阳”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史料上,距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1386年,明朝改称“沈阳路”为“沈阳中卫”,修建沈阳城墙(砖城)。沈阳的军事地位益加重要,是明朝经营关东的重要基地。
1625年,清太祖努尔哈赤把都城从辽阳迁到沈阳,并在沈阳城内着手修建皇宫(今沈阳故宫)。
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改称沈阳为“盛京”
1644年,清朝迁都北京后,沈阳为陪都
1657年,清朝以“奉天承运”之意在沈阳设奉天府,沈阳又名“奉天”
1911年,辛亥革命后,沈阳成为奉系军阀统治的首府
1923年,正式设立奉天市政公所,沈阳首次出现市的建制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党中央为了统一对东北党组织的领导,决定派陈为人组建中共满洲省委。
1928年9月,中共满洲省临委在沈阳召开了东北地区第三次党员代表大会,大会决定将中共满洲省临委改为中共满洲省委。陈为人、刘少奇、陈潭秋、罗登贤等先后担任省委书记。
1929年,张学良在“东北易帜”后,改“奉天市”为“沈阳市”。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并侵占沈阳后,又将“沈阳市”改为“奉天市”。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东北光复,“奉天市”恢复“沈阳市”名称。
1948年11月2日,沈阳正式解放。
1953年,沈阳市改为中央直辖市。
1954年,沈阳市改为辽宁省辖市。
1964年,中共辽宁省委决定设立沈阳专区。
1993年,原铁岭市的法库、康平县划归沈阳管辖,新民县撤县建市。
1994年,沈阳市升格为副省级城市
2002年,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并入铁西区。
2006年,沈北新区成立。
2013年,沈阳市升格为中国新一线城市。
2014年6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沈阳市东陵区更名为浑南区。
2016年1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将沈阳市辽中县,更名为辽中区。

人口民族
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59元,比上年增长6.1%;人均消费支出29958元,增长8.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461元,增长7.5%;人均消费支出10541元,增长8.5%。

  到2017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375.8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114.1万人,增加0.1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29.1万人,减少9.4万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176万人,增加16.7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85.71万人,参合率99%以上,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630元,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0元。参加失业保险143万人,增加2.9万人;工伤保险178.9万人,与上年持平;生育保险303.3万人,增加7.1万人。被征地农民参加社会保障参保人数24.86万人。

  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每月2479元,比上年提高143元。失业保险金人均支出标准为每月1100元,提高3元。职工月最低工资标准:市区和开发区1530元,一区(辽中区)三县(市)1230元。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635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425元。

  据2000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沈阳有41个少数民族成份。即: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锡伯族、土家族、壮族、彝族、苗族、维吾尔族、藏族、达斡尔族、布依族、侗族、白族、黎族、畲族、瑶族、土族、高山族、羌族、鄂温克族、哈尼族、仡佬族、俄罗斯族、赫哲族、傣族、哈萨克族、仫佬族、鄂伦春族、水族、纳西族、珞巴族、毛南族、景颇族、撒拉族、柯尔克孜族、京族、拉祜族、塔吉克族、东乡族。

  全市少数民族人口为705044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79%。其中,满族383376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数的54.38%;朝鲜族94600人,占13.42%;蒙古族94530人,占13.41%;回族72811人,占10.33%;锡伯族54628人,占7.75%;其他36个少数民族5099人,占少数民族总数的0.72%。全市有7个少数民族相对聚居的街道、8个民族乡(镇)和256个民族村。

  沈阳少数民族在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其中,满族主要聚居在东陵区、于洪区,共有113119人,占全市满族总数的29.51%。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和平区、于洪区、东陵区和苏家屯区,共有65259人,占全市朝鲜族人口的68.98%。蒙古族主要聚居在新民市、法库县和康平县,共有58652人,占全市蒙古族人口的62.05%。回族主要聚居在沈河区、皇姑区和铁西区,共有34266人,占全市回族人口的47.06%。锡伯族主要聚居在沈北新区和于洪区,共有29503人,占全市锡伯族人口的54.01%。

宗教信仰
沈阳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宗教,7个市级爱国宗教团体,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289处,另有2处外国人临时基督教活动场所,全市信教群众约40万人,宗教教职人员483人。

  佛教是沈阳地区历史悠久、影响较大的一种宗教,于魏晋时传入辽东,唐代在沈阳地区广为传播。沈阳著名的佛教寺院较多,如素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之说的长安古寺、东北佛教四大丛林之一的慈恩寺、清皇家寺院实胜寺等。同时,慈恩寺、般若寺还是经国务院批准的我省仅有的两处全国重点寺院。沈阳佛教出现过全国有名的步真、逝波等德高望重的僧尼。据1950年调查显示,当时全市共有佛教寺庙62座,僧尼喇嘛304人。文革中,市内大量佛教场所均被占、被毁,宗教活动停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得以重建并恢复宗教活动。

  目前,沈阳市佛教的自然情况是,有一个爱国宗教团体,即沈阳市佛教协会,有寺庙及固定处所46处,有信教群众约150000人,有宗教教职人员200名。

  道教是唐代传入辽宁的,沈阳是东北地区道教活动的中心。1352年一名为云山的道人创建了沈阳城隍庙后,道教开始发展,陆续出现了一些较有名气的道教场所,如明代的斗姆宫、清代的三教堂(太清宫)等。太清宫是我省两处全国重点宫观之一(另一处为千山无量观)。沈阳历史上曾出现过中国第一届道教协会会长的岳崇岱等著名高道。据1950年调查显示,当时全市共有道教宫观28座,全真派道士101人。文革中,市内大量道教场所均被占、被毁,宗教活动停止,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太清宫最先得以修缮,并恢复宗教活动;全国最大的坤道院――蓬瀛宫于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

  目前,沈阳市道教的自然情况是,有一个爱国宗教团体,即沈阳市道教协会,有宫观及固定处所10处,宗教教职人员48人,有信教群众约20000人。

  伊斯兰教于公元651年传入中国,传入沈阳的最早文字记载则是现存于沈阳故宫博物院的元朝至正十二年(1352年)修建沈阳城隍庙的石碑阴文《沈阳路城隍庙功德官员题名记》中“本庙营造(查看原作,阅读更多)东至回回五哥院墙”的字样。清康熙元年(1662),铁氏先祖铁魁,出资兴建沈阳第一座清真寺――清真南寺,之后,随着回民人口的增多,又陆续修建了一些。历史上,沈阳伊斯兰教曾先后有张子文、朱岳坡、赵铭周等一些大阿訇在沈执掌教务活动。文革中,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被停止,清真寺遭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修缮、复建了部分清真寺,宗教活动得以恢复。

  目前,沈阳市伊斯兰教自然情况是,有一个爱国宗教团体,即沈阳市伊斯兰教协会,有清真寺23处,阿訇38人,全市穆斯林人数约80000人。

  天主教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传入辽宁。1838年,罗马教皇指令将辽东和蒙古从法国迁使会北京教区分离出来,成立满蒙教区,并将主教府设在营口,1878年沈阳南关天主教堂建立,这是沈阳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天主教堂之一。1892年满洲教区主教府从营口迁到沈阳,沈阳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天主教活动中心。解放初,沈阳市有天主教堂10座,神职人员57人,1957年教堂合并为7座,文革中,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宗教活动停止,1979年后,南关天主教堂等场所开始陆续修缮、建立并对外开放。

  目前,沈阳市天主教有两个爱国宗教团体,即沈阳市天主教爱国会、沈阳市天主教教务委员会,有教堂13处,有天主教教职人员17人,信教群众约15000人。

  基督教是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的,随后传入辽宁沈阳地区。1872年,英国苏格兰基督教长老会差会派宣教士罗约翰牧师到沈阳传教,成立沈阳东关基督教长老会,是为基督教正式进入沈阳。之后,英国大英圣公会、美国基督教复临安息日会、朝鲜汉城东洋宣教会、英国伦敦救世军等基督教组织陆续在沈阳建立教会。9.18事变后,日本基督教侵入沈阳,并与英美等基督教争夺在沈的领导权。全国解放后,1950年,以上海基督教吴耀宗先生为首的基督教爱国人士40人联合发表《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号召中国基督教徒割断与帝国主义国家的联系,沈阳基督教徒热烈拥护这一宣言,从此走上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沈阳解放时统计,全市有基督教堂23座,传教人员48人,信徒3000人左右。文革时期,各教堂被关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宗教活动得以恢复。

  目前,沈阳市基督教有两个爱国宗教团体,即沈阳市基督教协会、沈阳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有教堂及活动点197处,有基督教教职人员180人,有信教群众约150000人。

人口

全市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全市常住人口829.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02%。户籍人口737万人,增长0.3%。

经济发展

2017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58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8.2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2261.4亿元,增长2.7%;第三产业增加值3335.4亿元,增长4.0%。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6%,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6.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为70722元,比上年增长3.4%。

精选留言

沈阳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