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通满族自治县

伊通位于吉林省中部,伊通河上游,省会长春市南面,东与长春市双阳区、东南与磐石市接壤,南接东丰、东辽二县,西南与梨树县为邻,西南西北面与公主岭市接界,北与长春市郊区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24°49'~125°46',北纬43°3'~43°38'。县城伊通镇位于县区中部伊通河沿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25°17',北纬43°21',距省会长春市48公里。全境东西长76公里,南北宽66公里,幅员面积2523平方公里,约占四平地区幅员面积14080平方公里的17.9%;约占吉林省总面积187400平方公里的1.35%。

地形地貌

  伊通地处长白山脉向松辽平原过渡的丘陵地带。东南部和西北部分属吉林哈达岭余脉和大黑山脉,多为连绵起伏的低山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60.8%。境内最高点为河源镇青顶山,海拔611米。中部、西部为伊通河与东辽河的冲积平原和侵蚀台地,地势大致由南向北倾斜。境内地貌按成因和形态可分6种类型。

  构造剥蚀低山。分布在西北部大黑山、东部碾子山和东南部青顶山一带,面积41平方公里。海拔高度为500~611米,相对高差为221~313米。多陡坡峻岭。

  剥蚀丘陵。分布在南北两侧山区。风化厚度1~30米,海拔高度为275~500米,相对高差为50~150米。山体起伏较小,大部分丘陵较平缓,山顶呈浑圆状,山间谷地较发育。

  波状台地。分布于地堑平原中,台地面呈波状起伏,坡度甚小。在西南部小孤山、三道一带台地后缘冲沟较发育,并出现一些陡坎。台地海拔高度为223~270米,相对高差为10~20米。

  山前倾斜台地。属剥蚀堆积地形,分布于山间沟谷坡角地带和较大河谷上游的部分地段,其后部与丘陵相接。海拔高度为280~340米,相对高差为10~20米。

  河谷平原。分布于伊通河、孤山河、伊丹河等河流的河谷中,包括一级阶地和二级阶地的全部面积。一级阶地沿河床两侧分布,标高219~229米,低于二级阶地0.5~1.0米。县城就座落在一级阶地上。

  火山地貌。伊通境内有16座火山,呈两列分布于依兰──伊通断裂带的南端,即处在伊通断陷盆地内,海拔高度为225~430米,相对高差为15~150米不等。分布方向与断裂方向一致,即东北~西南走向。经地质学家考察,伊通火山群各火山锥体,主要是由地下喷溢和倾出的岩浆冷却堆积形成的。形成时间为地质年代的第三纪中新世,距今已有数百万年至二三千万年之久。喷出地面的熔岩分布多局限火山通道附近几十米甚至几百米之内,没有大面积的火山碎屑或熔岩,火山机制主要为火山穹丘。多数火山锥体柱状节理发育好,形态独特,形成复杂的扇状或伞状组合。各火山没有明显的火山口,山体呈圆锥形。火山岩石的组成以碱性橄榄玄武岩为主。

  在伊通火山群中,东尖山、西尖山、马鞍山、小孤山、莫里青山、大孤山、北尖山等7座火山分布似北斗七星(大熊星座)形状,得名“七星山”,故有“七星宝地”、“七星落地”之称。大孤山为七星山之首,满语名阿勒坦额墨勒(意为金色的马鞍子),海拔高度413米,大约形成至今870万年。早期是岩浆喷溢形成的火山基座,后期岩浆浸出形成穹丘主体,柱状节理发育千姿百态,粗细各异的玄武岩柱构成了独特的火山地质景观。其山有四峰,姿态各异。东北峰玄武岩柱体横截面多呈四边形,直径多为10~30厘米,直立产出,参差不齐,形态似塔,构成奇特的“塔林”,称“塔林峰”。中有“石炮”、“石炕”等天然景观;东南峰浑圆,极似一只大龟,称为“龟峰”。巨龟伸头探东,故称“金龟望日”;西北峰状如巨象,称为“象峰”;西南峰峰顶开阔,可容千人伫立。过去曾建有道教庙宇青云观,故称“青云峰”。西尖山构造奇特,满语名西勒富善岗,位于县城西北4公里处。山体呈圆锥形,平地拔起。岩石为粗玄岩和碱性橄榄玄武岩两种。柱状节理非常发育,柱体截面多呈五边形或六边形,直径30~50厘米,直立产出,根根石柱从上到下,火山整体呈“伞骨”、“大厦”式,造型雄伟壮观,可与美国怀俄明州的“魔鬼之塔”相媲美。

  1984年12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将伊通火山群列为省级自然保护区;1992年10月27日,国务院批准伊通火山群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十余年来,有美国、法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和国内地质工作者来伊通火山群进行科学考察,同时也吸引了省内外广大旅游爱好者观光游览。

气候要素

  1、四季特点

  春季(3~5月):冷空气逐渐减弱,南来暖空气加强,平均气温7.9℃,风大少雨,常出现春旱。

  夏季(6~8月):湿热多雨,平均气温19.8℃,多阴雨天气,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降水量集中,常有洪涝灾害发生。

  秋季(9~11月):冷空气势力逐渐增强,气温逐渐下降,平均气温6.1℃,9、10月多秋高气爽天气,9月末见冰霜,10月中旬见初雪,11月河流封冻。

  冬季(12~2月):受强冷气团控制,多西北风,降水少,多晴朗天气,寒冷干燥,平均气温零下2.7℃,大地封冻。

  2、气象要素

  日照:全年太阳总辐射量为118900千卡/平方厘米。其中以5月为最多,达14646千卡/平方厘米。在5~9月整个农作物生长期内,太阳总辐射量有64911千卡/平方厘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气温:年平均气温5.5℃,最热的7月平均气温22.7℃,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17.1℃,年较差为39.8℃。极端最高气温35.5℃,出现在1972年7月18日;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0.2℃,出现在1970年1月4日。11月中旬封冻,5月中旬化通,最大冻土深度达160厘米。

  霜期:多年平均初霜日9月23日,终霜日5月7日,霜期长达227天,无霜期仅为138天。东南部山区的河源镇和营城子镇的部分地方,多在9月上旬见初霜,次年5月中旬终霜,无霜期较县内中西部地区少15~20天。

  降水:全县年平均降水量为651.7毫米。降水的年变率为18.5%。一年四季降水不均衡,春季降水91.3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4.4%。夏季降水414.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6.2%。秋季降水108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6.9%。冬季降水(雪)14.4毫米,仅占全年降水量的2.5%。2006年,伊通发生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大的“8.12”洪灾,全县平均降水107.7毫米,其中:城区降水124毫米,大孤山镇降水221毫米,靠山镇降水168.5毫米,营城子镇降水150毫米,河源镇降水158.6毫米,其它乡镇降水也都在50毫米以上。伊通河最高水位243.08米,流量每秒达918立方米,超出伊通河城区段设计洪水位0.46米,洪峰流量超出设计每秒196立方米。2007年3月4日,伊通下了一场自1957年有气象站以来最大的暴雪,全县平均降雪量达到20.4毫米。

  风:全县年平均风速为2.2米/秒,春季为4.3米/秒,夏季为2.6米/秒,秋季和冬季均为3.0米/秒。全年主要风向频率出现较多的是静风占19%,东南风占16%,西南风占11%。2007年8月8日,伊通镇、大孤山镇部分村,屯遭遇龙卷风袭击。

  3、气候区

  受地势高度和地形影响,县内各地气候有明显差异。大体分三个气候区:

  东南部低山丘陵低温多雨区:此区地势多在海拔300米以上,气温较中部、北部偏低,积温少250~300℃,降水多10%以上,无霜期短15~20天,农业生产常受到热量不足的影响,全区粮食产量较低,但适宜各种树木的生长。

  中部平原漫岗温雨适宜区:此区处于吉林哈达岭与大黑山之间,地势比较低平,温度和降水均处全县中等水平,较为适宜农业生产,是主要粮食产区。

  西北部大黑山高温少雨区:此区大黑山绵亘,丘陵起伏,气温比其它两区高,但降水较少,大黑山西北坡区域更易发生干旱。

森林

  伊通属于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森林覆盖率为27.7%。立木蓄积量为355万立方米。乔木主要有柞、山杨、椴、山榆、曲柳、山槐、桦等;灌木有榛、胡枝子、山玫瑰等。针叶树以落叶松为最多。柞树为本县分布面积最广、蓄积量最多的树种。椴树和胡枝子是蜜源植物,山区多有分布,是养蜂业必不可缺的资源。胡枝子还是良好的编织原料。全县人工林面积2987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36%,树种以落叶松为主。

动植物

野生动物:兽类有狼、狐、狸、狍子、貉子、灰鼠、松鼠、香鼠、鼬、刺猬、野兔等;禽类主要有环颈雉、沙斑鸡、鹌鹑、大山雀、苏雀、麻雀、铁雀、斑鸠、啄木鸟、布谷鸟、喜鹊、乌鸦、燕子、野鸭等;鱼类有鲤鱼、鲫鱼、鲢鱼、鳙鱼、草鱼、鲶鱼、青鱼、泥鳅鱼等。

  野生药用植物:有细辛、五味子、黄芪、五加皮、狼毒等178种,多分布在东南部山区,次为西北部山区。

  野菜:有寒葱、蕨菜、山芹菜、苋菜、荠菜、车前、蒲公英、小根蒜、苦菜、黄花菜、柳蒿芽、猫爪菜、山菠菜、灰菜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有些野菜又兼药用。山区盛产多种食用菌,主要有白蘑、榛蘑、松蘑、油蘑、杨树蘑、木耳、地瓜皮等。其中白蘑最佳,色洁白,味鲜美。榛蘑是特产之一,产量多,质量好。

  (1)Aristichthysmobilis(俗称:花鲢、胖头鱼)

  鳙鱼属鲤形目,鲤科,鲢亚科,鳙属。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各大水系均有产出,是我国四大家鱼之一。鳙鱼引自南方,目前是我县主要的水产品种之一。

  鳙鱼体侧扁,头极肥大。口大,端位,下颚稍向上倾斜,体色灰白,鳞细小。

  鳙鱼喜欢生活于静水的中上层,动作较迟缓,不喜跳跃,以浮游动物为食,最大个体可达40?K,目前我县发现的最大个体24?K。鳙鱼产量高,成长速度快,疾病少,是我国淡水养殖业的重要经济鱼类。

  鳙鱼肉质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鱼头,乃之精华所在。鳙肉味甘,温,有暖胃易筋骨之功效;鱼头可入药主治风湿头痛,妇女头晕也可用于咳嗽、水肿、肝炎、身体虚弱的治疗。

  (2)Crustacea(俗称:虾、角爪)

  虾属甲壳亚门,十足目,游泳亚目动物。全世界各水域都有分布,但种类繁多。虾原产自各水系,属地道的河虾。

  河虾为体半透明,侧扁而腹部弯曲,末端有尾扇,平均4—8?M,目前是我县主要的经济水生动物之一。

  虾在淡海水中都有,主要以微小生物及腐肉为食,游泳速度非常敏捷。

  虾不但味道鲜美,且营养价值极高,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和性能力,补肾壮阳,抗衰老。常吃鲜虾,温酒送服,可医治肾虚阳痿,畏寒,体倦,腰膝酸痛等病症,且具有催乳、镇惊、治疗神经衰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

  (3)Megalobramaamblycephala(俗称:武昌鱼、鳊花)

  团头鲂属鲤形目,鲤科,鲌亚科,鲂属,分布于全国大陆各个水系,南方居多。团头鲂引自南方,是目前我县主要的经济鱼类。

  团头鲂体高,甚侧扁,呈菱形,头后背部隆起,体长为体高的2.0—2.3倍,头小,鳞小,呈银灰色。

  团头鲂属初级淡水鱼,栖息于江河、水库、湖泊的中下水层,喜好淤泥底质且水草茂盛的静止区域。生长快,杂食性,幼鱼以甲壳类,成鱼以水省植物为主。

  团头鲂肉质细嫩,腴美,脂肪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堪称上等鱼类,习称的“武昌鱼”是鲂和鳊的统称,但团头鲂胜于长春鳊和三角鲂。毛泽东诗词里“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便指此鱼,可见其美味、营养之佳。

  (4)Silurusspp(俗称:鲶子、怀头)

  鲶鱼属鲶形目,鲶科,鲶属。世界各地水域均有分布,但品种繁多,鲶鱼原产自各个水域,是地道的本地特产。

  鲶鱼普遍无鳞,身体表面多黏液,有扁平的头和大口,根据须的多少可辨别其口味,鲶鱼仅两条须,是鲶鱼中的上上品。

  鲶鱼属典型的凶猛性鱼类,常栖息于水底,以其它鱼类及水生动物为食,且适应能力强。

  鲶鱼不仅营养丰富,肉质细嫩,美味浓郁,刺少,开胃、易消化,且全身是宝,是名贵的营养佳品。其中药价值极其丰富,是其它鱼类无法比拟的。

  (5)中文名东北林蛙,俗称:雪蛤、哈什蚂

  东北林蛙,是中国东北山区,包括长白山脉,小兴安岭大部,张广才岭腹地,纯野生动物。与蛤蟆和田鸡是完全不同的原生物。唯我国仅有,被列为易危物种。

  东北林蛙是典型的两栖动物,主要以小型昆虫为食,目前已有很多人在人工繁殖和饲养。

  东北林蛙肉质细嫩,易为人体消化吸收,适合各种年龄的人,特别是体弱多病及老人食用,且具有很高的食补价值。林蛙所产的油俗称“林蛙油”是集食、药、补为一体的纯绿色珍品,具有补肾易精,滋阴润肺,延缓衰老,增强免疫等诸多功效。《中草药手册》、《中国药物学》、《中药大词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都有明确的记载。林蛙是集营养、药物、食疗的上上之佳品。

  (6)Hypophthalmichthysmolitrix(俗称:白鲢、鲢子)

  鲢鱼属鲤形目,鲤科,是著名的四大家鱼之一,我国著名的养殖鱼类之一,分布于全国的各大水系。鲢于鱼引自南方,是目前我县主要水产品种之一。

  鲢鱼,体形侧扁,稍高,呈纺锤形,头较大,鳞细小,性急噪,善跳跃,生长快,疾病少,产量高。

  鲢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常年以浮游植物为食,成鱼个体较大,自然水域可达30-40?K,我县目前发现的最大个体为23?K。

  鲢鱼食用可提供丰富的胶质蛋白,既能健身也能美容,是女性滋养皮肤的理想食品,它对皮肤粗糙,脱屑,头发干脆易脱落等症均有疗效。也可用于脾胃气虚所致的乳少等症。

  (7)Cyprinuscarpio(俗称:鲤瓜子、鲤拐子)

  鲤鱼属鲤形目,鲤科,亚洲各地均有产出。鲤鱼原产自伊通河,后在全县各水域均有产出,目前是我县水产业支柱品种之一。

  鲤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荤素兼食,吻骨发达,鳞大,上颚两侧各有两须,喜群居。是垂钓爱好者喜爱的品种之一。

  鲤鱼肉味鲜美,营养价值极高,是我国淡水食用鱼类的极品。鲤鱼的药用功能极多,其鳞具有散血、止血的功效;脑、胆可主诸痫、治暴聋、治青盲;血可治口眼歪斜;眼可治中风、纳疮中;皮可治鱼梗、骨横喉。常食鱼肉可降低胆固醇的含量,防止动脉硬化和冠心病,延年益寿。

  (8)Carassiusauratus(俗称:鲫瓜子、鲫拐子)

  鲫鱼属鲤形目,鲤科,鲫属,全国各地水域均有生产,鲫鱼原产于伊通河,后在全县的水域都有产出,目前是我县重要的水产品种之一。

  鲫鱼体长在15—20?M左右,体侧扁而高,体较厚,腹部圆,头短小,吻圆,无须。体色因水域关系而比其他地方的鲫鱼较白。鲫鱼喜欢群集而行,喜逆水,惯居于水草丛生的浅水区域,冬季到深水处越冬。

  鲫鱼是我国重要的食用鱼类之一,肉质细嫩,肉味甜美,营养价值很高,并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其药用价值非常高,具有中和补虚,除湿利尿,补虚赢,温胃进食,不中生气之功效。常食对防治动脉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均有疗效。目前,鲫鱼品种很多,如后引进的彭泽鲫、高背鲫等,但其肉质,口味及药用价值远不及我县土产的鲫鱼品种。

  (9)Pelteobagrusfulvidraco(俗称:噶牙子、)

  黄颡鱼属鲶形目,鲿科,黄颡鱼属。黄颡鱼分布广,除西部高原外,全国各水系均有分布,黄颡鱼原产自伊通河、杨树河、等水域,目前仅欢欣岭水库少量产出外,其它各水域都引自外地。是我县主要经济鱼类之一。

  黄颡鱼体长,腹平,头后部稍侧扁,头大且扁平,吻圆钝,须四对,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硬刺,体青黄色。

  黄颡鱼多在湖泊、水库的静水或江河缓流中底栖生活,是典型的广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在不良的不良的生活环境也能生活。

  黄颡鱼肉质细嫩,少刺多肉,味道鲜美,为鱼中上品,且具有较高的中药价值。有益脾胃,利尿消肿等功效。

  (10)Anodonta(俗称:蛤喇蛤喇瓢)

  河蚌属瓣鳃纲,蚌目,珠蚌科,无齿蚌亚科,贝类的统称。全国各大水域均有分布。河蚌是在鱼种引进是带进来的,多年来在中型水库繁殖生长。

  河蚌外形呈椭圆形和卵圆形,两壳膨胀,壳顶宽大,略隆起。运动时腹足伸出,在水底部划行。

  河蚌多数可自育珍珠,现大多都人工繁殖,且所产珍珠质地优良。

  河蚌肉可食用,也是现在人们所喜爱的美食之一,同时也是鱼类、家畜、家禽的优良饲料。

  河蚌也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入肝、肾经,有清热解毒,滋阴明目之功效,可治烦热、消渴、血崩、带下、痔瘘、目赤、湿疹等症。

  (11)Sinipercaspp(俗称:鳜花、季花等)

  鳜鱼属鲈形目,鳜属,体较高而侧扁,背部隆起,口大,下颚明显长于上颚,头部具鳞,鳞细小。

  鳜鱼广泛分布于我国东部平原的江河湖泊,鳜鱼引自黑龙江省,目前寿山水库能有部分产量。鳜鱼一般栖息于静水或缓流的水体中,尤以水草茂盛的湖泊水库水库中最多,冬季不大活动,常在深水处越冬,一般不完全停止摄食,春季气温转暖后开始在浅水区觅食。鳜鱼属凶猛性鱼类,所以中小型水体都放养很少,这也目前不能形成较大产量的原因之一。

  鳜鱼肉洁白,细嫩而鲜美,无小刺,富含蛋白质,并具有不虚痨,益脾胃的功效,自古被列为名贵鱼类之一。

  (12)Protosalanxhyalocranius(银鱼科)

  【地方名】面条鱼、面丈鱼、泥鱼

  大银鱼属鲑形目一年生小型鱼类,在分类学上属银鱼科,海水淡水中都有。大银鱼引自太湖,目前四座中型水库都已形成产量。大银鱼是银鱼科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一般个体为120?L左右,最大个体220?L左右。体细长无色透明,没有鳞片,前部略呈圆桶形,后部侧扁,吻部尖细,头部扁平,活体腹面及两侧各有数行色素组成的小黑点。

  大银鱼冬季产卵,产卵水温范围为2-8℃,产卵期为12月中旬至翌年3月。产卵后大银鱼不久便死亡,因此大银鱼属一年生鱼类。

  大银鱼为中国“四大名鱼”之一,清康熙年间就被列为“贡品”。大银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洁白鲜嫩,无鳞无刺,无骨无肠,无腥,含多种营养成分。冰鲜银鱼大部分出口,远销海外,人称“鱼参”,乃鱼中珍品。

  (13)Ctenopharyngodonidellus(俗称:草根)

  草鱼属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为我国平原地区水域的特有鱼类。草鱼原引自黑龙江水域,目前是我县主要的经济鱼类之一。

  草鱼体形呈圆筒形,头部稍扁平,尾部侧扁,口呈弧形,无须,体呈浅黄茶色。

  草鱼栖息于平原地区的江河湖泊及水库中,最大个体可达35?K,我县发现的最大个体达21?K。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性活泼,游泳迅速,常成群觅食,为典型的草食性鱼类,是我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肉质极佳,鲜美,且丰厚,并具有非常高的中药价值。有暖胃和中,却痰镇咳之功效,胆汁虽可用药但有毒,亦需慎重。

精选留言

伊通满族自治县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