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

金昌市位于东经1010435—1024340,北纬374710—390030。地处河西走廊东部,祁连山脉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区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民乐、山丹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市人民政府驻金川,距省会兰州306公里(直线)。全境东西长144.78公里,南北宽134.6公里。

金昌属大陆性温带干旱气候。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全年多西北风,昼夜、四季温差较大,霜期长,春季多大风。
境内气温北高南低,降水北少南多。由东北到西南,大体划分为五个气候区,即温和极干旱区和温凉干旱区;温寒干旱区;寒冷半干旱区和寒冷半湿润区;寒冷湿润区;高寒湿润区和高寒很湿润区。
一、春季
由于冷空气侵袭频繁,气温忽高忽低,常有"倒春寒"天气发生。多大风,降水少。降水量仅占全年降水量的14-20,月平均升温6-8°C,蒸发量678-685毫米,是降水量的23-36倍。大风日数(≥8级)占全年大风日数的43-44。
二、夏季
为全年降雨集中时节,有"雨热同季"之说,常有"干热风"出现。各地平均气温12.8-22.2°C。东北部炎热,最高气温可达38.1°C,中部高温日数较少,西南部则较凉爽。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4-66,大于5毫米的降水过程多发生在本季,局部地方还出现大雨和暴雨天气。
三、秋季
秋初气温较高,阴雨天稍多,仲秋、深秋降温迅速,风速较夏季增大。北方冷空气入侵最早在9月中旬,常出现霜冻。各地降温月平均6-8°C。
四、冬季
多处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天气寒冷,降雪少,空气干燥。最低月平均气温-9.5∽-14.6°C。

光照

  一、太阳辐射
市区年辐射量138.0千卡/厘米2,永昌137千卡/厘米2,南部山区(沙沟寺,下同)114千卡/厘米2。日射总量5月、6月份最多,12月、1月份最少。
二、日照及曰照百分率
金昌属多日照区,年平均日照总时数:市区2981.6小时,永昌2884.2小时,南部山区2210.5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市区65,永昌66,南部山区51,各年相差不大。
3月中旬至10月,日照总时数达1506.0-1859.8小时,可以满足农作物生长需要。西南部农作物一年一收;东北部和东部,8月至10月日照良好,还可种植一些晚秋作物和饲草。

气温

一、平均气温
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递减,年均气温市区9.2°C,永昌4.8°C,南部山区O.2°C,南、北年平均温差9.0°C。7月最热,市区23.7°C,永昌17.5°C,南部山区13.7°C,南、北平均温差10.0°C。1月最冷,市区一6.2°C,永昌一10.0°C,南部山区-14.7°C,南、北温差8.5°C。各地升温,3月6-7°C,4月6-8°C,5月6-7°C;各地降温,9月5-6°C,10月6-7°C,11月8-9°C。
二、平均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
历年平均最高气温,市区15.4°C,永昌12.3°C。7月最高,市区30.O°C,永昌24.3°C。历年平均最低气温,市区3.9°C,永昌一1.6°C。1月最低,市区-11.1°C,永昌-16.2°C。
三、极端最高、最低气温
极端最高气温,市区38.1°C,出现在1988年7月23日;永昌32.5°C,出现在1960年8月4日。极端最低气温市区一23.3°C,出现在1988年1月23日;永昌-26.7°C,出现在1970年1月5日。
四、积温
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温度的初日,北部早于中部,中部早于南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各级界限的终日,北部迟于中部,中部迟于南部。各级积温北部多于中部,中部多于南部。≥O°C积温在1758-3834°c之间,≥5°C积温在1522-3696°C之间,≥10°C积温在1029-3408°C之间。年平均升温速率o.165°C/天,在农区春季平均每4.6天升温1°C;秋季平均每4.6天降温1°C。
五、霜日和无霜期
据气象资料记载,历年平均霜日224天。1973年最多,达269天;1977年最少,为179天。平均初霜日是9月21日,最早在9月2日;平均终霜日为5月1日,最早在3月29日,最晚在5月28日。无霜期由东北向西南逐渐缩短,平均141天,最长186天,最短96天。

地温与冻土

一、地面平均温度
地面温度的变化趋势与气温的变化基本相似。历年平均地温与气温相比;市区高2.7°C,永昌高2.4°C。历年平均地温,市区11.9°C,永昌7.6°c,7月最高,市区29.2°C,永昌23.0°c;1月最低,市区一6.5°c,永昌一9.4°C。地温在零下的月份,市区为1月、2月、12月,永昌为1月、2月、11月、12月。
二、地面平均最高、最低温度
年平均最高地温,市区30.6°c,永昌30.4°c;最高在7月。年平均最低地温,市区1.7°c,永昌-4.4°C;最低在1月。
三、地面极端最高、最低温度
极端最高地温,市区69.6°c,出现在1989年8月;永昌68.0°c,出现在1967年7月。极端最低地温,市区-24.4°c,出现在1984年12月;永昌一31.8°C,出现在1980年2月。
四、浅层地中温度
各地5一10厘米浅层地温的历年平均值变化幅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它和气温,地表温度一样,7月最高,1月最低。
五、冻土
历年最早封冻日期,市区11月7日,永昌9月24日。最晚解冻日期,市区3月13日,永昌5月17日。最大冻土深度,市区87厘米,永昌159厘米。

降水

降水量由东北向西南随地势升高而增加,川区降水少,山区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市区139.8毫米,永昌185.1毫米,南部山区351.7毫米。每年雨季在5-9月。6-8月降水占全年降水量:市区66,永昌55,南部山区54。
一、最大日降水量
一日最大降水量,市区129.5毫米,永昌65.4毫米,均出现在1987年6月11日。是金昌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在河西地区也属罕见。
二、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及其降水量
市区6天,降水42.3毫米,出现在1982年9月;永昌12天,降水75.0毫米,出现在1971年9月。
三、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
市区100天,出现在1984年1月21日-5月1日;永昌96天,出现在1964年10月26日-1965年1月29日。
四、≥0.1毫米、≥5.0毫米的年均降水日数
≥0.1毫米的降水日数,市区43天,永昌67天。≥5.0毫米的降水日数:市区7天,永昌12天。≥5.0毫米的降水日数多集中在5-9月。
五、降雪
降雪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加。市区年均降雪日数14.8天,最早始于10月11日,最晚终止于5月11日,2、3两月降雪日数较多。永昌年降雪日数15.9天,最早始于9月24日,最晚终止于6月17日,3月降雪日数最多。永昌最大积雪深度11厘米,最长连续积雪日数21天。

气压与风

一、气压
大气压力随海拔高度的递增而减小。市区海拔高度1509米,年平均气压845.3百帕;永昌海拔高度1976米,年平均气压801.1百帕。冬季处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气压较高,夏季青藏高原热低压活动频繁,气压较低。市区极端最高气压866.4百帕,极端最低气压826.9百帕,差值39.5百帕。永昌极端最高气压831.7百帕,极端最低气压784.0百帕,差值47.7百帕。
二、风
1.风速:三面空旷一面山,加之植被稀少,境内风速大,尤以春季为最大。最大风力达12级。
2.风向:从风向频率玫瑰图中分析,市区和永昌县全年多西北风,其次是东南风。

蒸发与湿度

一、蒸发量
蒸发量受风速、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较大。市区年平均蒸发量2094.2毫米,是降水量的15倍;永昌年平均蒸发量2000.6毫米,是降水量的11倍。月蒸发量,1月到7月递增,7月以后递减。
二、湿度
1.水汽压年平均水汽压5.5百帕,最大21.8百帕,最小0.1百帕。夏季水汽压最大,冬季最小。
2.相对湿度历年平均相对湿度,市区39,永昌52。四季情况是:冬季,市区平均45,永昌平均46;春季,市区平均31,永昌平均45;夏季,市区平均39,永昌平均60;秋季,市区平均44,永昌平均58。

地质演变

金昌地质,以龙首山南侧深大断裂为界,北部属中朝准地台阿拉善隆起带,南部为北祁连地槽。
一、北部地台区
在下元古代沉积了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建造。距今约17-19亿年间的吕梁运动,使下元古界地层褶皱、变质,趋于隆起,并形成龙首山南、北两侧的一组北西向深大断裂,伴随岩浆活动,形成超基性、基性乃至中、酸性岩浆岩,生成金川硫化铜镍等矿产。
嗣后,地台区缓慢下降,海水由南入侵,沉积了上元古界蓟县系、震旦系浅海相碎屑岩和硅镁质碳酸盐岩建造。上元古代末,发生蓟县运动,使上元古界及其以前地层发生褶皱,形成龙首山区复式向斜构造的雏形。
寒武纪初,受南部地槽发展影响,部分地段遭受海侵,沉积一套浅海至滨海相含磷碎屑岩建造。加里东早期,地壳运动加剧,到早寒武纪末,地台区上升隆起,海水退出,结束了下古生代的沉积历史,使中、上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全部缺失。在这期间,断裂构造活动剧烈,并伴有强烈的岩浆活动,侵入加里东期各种超基性、基性及大量中、酸性岩浆岩。
上古生代,地台区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只在红泉等一些山间盆地中,有少量湖盆相沉积,再无海水侵入。岩浆活动也相对微弱,只在海西运动时期有少量酸性岩浆的侵入。
印支运动时期,由于深大断裂构造的继续活动,龙首山和北大山地区继续上升,中间地带发生断陷,形成潮水中新生代断陷盆地,接受了较厚的中新生界的陆相沉积。在中生代,气候温暖、潮湿,生物大量繁殖,中、下侏罗统有煤和石油生成。
二、南部地槽区
在震旦纪以后,开始沉降,祁连山海槽逐渐形成。至奥陶纪,地槽区发展到全盛时期,地壳强烈下沉,接受巨厚的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并伴有大规模的中、基性海底喷发和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浆的侵入,形成了一套典型的优地槽沉积。志留纪末,强烈的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全面回返褶皱成山,结束了地槽的发展历史,该区逐渐趋于稳定。
上古生代,基本处于相对稳定时期,只在山间盆地中有少量泥盆系的山麓堆积和流纹质凝灰岩沉积。石碳纪,局部地段有海相或海陆交互相沉积,夹有煤系地层。
三叠纪,仅在山间盆地中接受了陆相碎屑沉积,有时夹有煤系地层。至三叠纪末,再次普遍褶皱上升,相对在河西走廊一带发生坳陷,接受沉积,形成河西走廊过渡带。
新生代,由于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全市区继续上升隆起,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等上升为剥蚀区;永昌、潮水等盆地相对沉降,主要接受冲、洪积、风积和湖相沉积。局部低凹处淤积,形成绿洲。

地层

除太古界,奥陶系未见出露外,由元古界前长城系至新生界第四系均有分布。
一、前长城系龙首山群(Anchln)
呈北西向带状分布于龙首山南、北坡的白家咀至棕子井沟垴和东大山一带,总厚度>2146米。分上、下两岩组,其岩性:  上岩组--塌码子沟组(Anchln2),主要为黑云母石英片岩、二云母石英片岩、含石墨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片麻岩夹石墨大理岩等。
下岩组--白家咀组(Anchln1),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石榴石斜长片麻岩、蛇纹石化大理岩、白云岩、混合岩以及斜长角闪岩等。在东大山有铁矿,在宁远堡西、东大山、小白芨芨沟、大窑沟等处有白云岩矿。
二、蓟县系墩子沟群(Jxdn)
主要出露于龙首山北侧曹大坂至银洞子沟和墩子沟垴至西山庙一带,上部为千枚岩夹薄层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中部为硅质条带状灰岩、白云岩夹大理岩,底部为变质砾岩、石英岩夹千枚岩等。总厚度>1165米。
与下伏前长城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在头道沟至银洞子沟一带有铁、铜矿化。
三、震旦系烧火筒群(Zsh)
分布于龙首山区,上部为泥质条带状灰岩夹千枚岩,下部为含砾千枚岩、变质粉砂岩、泥灰质灰岩、变凝灰质砂岩、板岩、石英岩、砾状灰岩、冰直碛砾岩等。总厚度>1070米。
与下伏蓟县系呈不整合或假整合。
在砂路咀、茅草泉、高石咀和赤金子等地有石英岩矿。
四、寒武系(ε)
分下统孩母山群和中统大黄山群。
下统孩母山群(ε1):分布于龙首山南侧一带,为灰至灰白色灰岩夹泥质条带状灰岩、角砾状、假鲕状灰岩及含砾千枚岩、含磷绢云母石英千枚岩、磷质千枚状砂岩等,底部含低品位磷矿层。厚度>805米。
与下伏震旦系呈不整合接触。
在九洞湾、黄草洼掌、孩母寺、红泉等处有石灰石矿,在马房子沟、大黑沟、大大坂沟、棕子井沟等地有磷矿。
中统大黄山群(ε2):主要分布于大黄山至风门山和新城子至莲花山一带,为一套碎屑沉积变质岩,主要有灰绿色变质长石砂岩、变质长石石英砂岩及变质石英砂岩、板岩等。出露厚度>1878米。
在火烧沟、照路沟、夹道头沟、西石门、南泥塘子萤石槽及郜家湾等地赋存萤石矿。
五、下志留统小石户沟组(Sl)
分布于市区西南边缘的祁连山北坡。上部为一套火山岩,主要为杏仁状安山岩、安山凝灰岩及火山角砾岩,内夹千枚岩;中下部是一套沉积碎屑岩,为砾岩、砂砾岩、砂质板岩局部夹灰岩透镜体。总厚度>5368米。
六、中下泥盆统老君山群(Dl-2)
分布于祁连山北坡和龙首山区红泉盆地北的小大坂沟至宁远堡一带,上部为紫红色砂岩夹少量泥岩及泥质粉砂岩;下部为紫红色砂砾岩夹少量砂岩及流纹质凝灰岩。厚度>362米。
上、下与石炭系和志留系均为断层接触。内有放射性异常点分布。
七、石炭系(C)
分布于红泉、炭窑沟、红山窑、五沟、毛家圈至石门沟一带。分下、中、上三个统:下统臭牛沟组(C1):为灰白色粗粒石英砂岩、含砾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灰岩等。厚度>300米。
中统羊虎沟组(C2):为石英砂砾岩、砂岩及炭质页岩,偶夹煤层。厚132米。
上统太原组(C3):为黄褐色粉至细砂岩、灰绿至灰黑或浅紫色泥岩、灰黑色炭质页岩、灰岩及煤层,顶部多含铁质结核或团块。厚度20-130米。
中、上统产煤,在马家湾、红山窑、毛卜喇、风门山等地产粘土矿。
八、二叠系(P)
主要分布于红泉、红山窑、甘渣子、者撒寨、毛家圈至石门沟一带。红泉盆地中最为发育,分为上、下两统,包括四个岩组:
(一)、下统大黄山群(P1)
下岩组——山西组,由浅黄褐色细砂岩、粗砂岩、砂砾岩、砂质页岩夹劣质煤层和泥质粉砂岩、泥岩夹膨润土等组成。厚度67米。
上岩组——下石盒子组,为灰白色厚层状砂砾岩、粗砂岩、砂岩、黄绿色泥质粉砂岩、泥岩、膨润土、紫红色砂砾岩等。厚度121米。
(二)上统窑沟群(P2)
下岩组——上石盒子组,为紫红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灰绿色泥质粉砂岩、黑色页岩、泥岩等。厚度141米。
上岩组——石千峰组,为灰绿黄褐色砾岩夹灰绿色粉砂岩、黑灰色页岩、细砂岩等。厚度57米。
该系各地出露厚度不一。总厚度为1165米。
与下伏石炭系呈平行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在红泉有膨润土矿。
九、中下三叠统(Tl-2)
分布于甘渣子、者撒寨和牛粪泉等地。为淡紫红、灰白色含砾砂岩夹砾岩透镜体、细砾岩等。厚度>487米。
与二叠系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
十、侏罗系(J)
主要分布于青土井和曹大坂一带。分下、中、上统:
下统阿干镇组(J1)以灰白、紫红色砂岩为主,夹炭质页岩和煤层。底部为砾岩。厚度>43米。
中统新河组(J2)为淡黄绿色、灰绿色细砾岩、砂岩和砂质页岩等。厚度229米。  上述中、下两统界线不清,合并称为青土井群(J1一2)。
上统享堂组(J3)为紫红、浅灰绿色含砾砂岩、黄绿色砂砾岩、暗紫红色泥质粉砂岩,偶夹细砾岩、粉砂岩透镜体。厚度339米。
该系与上覆第三系、下伏二叠系,均为不整合接触。
在曹大坂产煤,青土井一带产石油及次生石膏。
十一、白垩系(K)
主要分布于马营沟、菜草台、花石口井、曹大坂一带。分上、下两统:
下统河口群(K1)为紫红色粗砂岩夹砾岩、粉砂岩、泥岩、细砂岩、灰绿色、灰红色砂岩、砂砾岩、砾岩等。厚度>760米。
上统马莲沟组(K2)为灰紫、紫红色夹灰绿色长石石英粗砂岩夹紫红、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灰白色细砂岩等。厚度>700米。
该系与下伏地层均为不整合接触。
十二、上第三系(N2)
分布于龙首山南、北两侧的尖山、青土井、赤金子和走廊过渡带的埃木柴沟、水泉子一带。
中新统(N2)为褐红、砖红色砾岩、黄红色含砾粗砂岩、砂砾岩夹中细粒砂岩、泥岩、泥灰岩等。厚度>817米。
上新统临夏组(N)为桔黄色砂岩、砂砾岩及砾岩等。厚度>132米。
十三、第四系(Q)
分布广泛,分为下、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不整合覆盖于所有老地层之上。
下更新统玉门组(Q)分布于赤金子一带,为黄褐色、灰绿色钙砂质胶结砾岩。为洪积相沉积,厚度50一70米。
中更新统酒泉组(Q)零星分布于龙首山南、北坡、大泉、土佛寺一带,组成阶地。与下更新统呈交角不整合接触或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为黄褐色、灰白色中厚层状砾岩夹细至粗粒砂岩。厚约5-20米。
上更新统戈壁组(Q)分布广泛,以走廊过渡带和潮水盆地分布更广。为冲至洪积砂、砾层、粘土质粉砂、细砂层和亚砂土等组成。厚1-50米。
全新统(Q)分布广泛,为现代河流冲积洪积砂砾层、风积层和残坡积层等。厚度0.5-40米。

岩浆岩

境内岩浆活动频繁,岩浆岩极为发育,种类繁多,从酸性至超基性均有,尤以酸性为主。分布广泛,约占基岩总面积的40左右。产状形态多呈岩脉、岩株和岩基,受断裂构造控制,多呈北西向带状展布。侵入时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尤以加里东晚期最发育。吕梁期次之,海西期仅为一些细小的岩脉。
一、吕梁期
主要有斜长角闪岩、超基性岩、变辉长辉绿岩、碎裂花岗岩和灰白色伟晶花岗岩。
1.斜长角闪岩(δ)形成最早,规模不大,呈斜交岩层的透镜体产出,常具片理,侵入于龙首山群白家嘴组中。
2.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北侧的白家咀、茅草泉、塌码子沟一带。出露面积一般不大。多呈岩墙状及不规则的纺锤状、楔状小岩枝产出。以白家咀岩体规模最大。断续长约6.5公里,宽数十米至560米。属铁质超基性岩、岩相分异明显,由边部至中心可分为:辉石岩、橄榄辉石岩、二辉橄榄岩、含辉橄榄岩、纯橄榄岩五个岩相。富含铜镍,为世界著名的金川铜镍矿及其伴生的钴、硒、碲、铂族和金、银等矿产的成矿母岩。
3.变辉长辉绿岩(βμ′)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北侧金川矿区及其以西的玉石沟至塌码子沟一带,蚀变较深,有时可见铜矿化。
4.碎裂花岗岩(γ)和灰白色伟晶花岗岩(γρ2)分布于龙首山白家咀至塌码子沟一带,呈脉状侵入于龙首山群,使地层混合岩化。侵入于上岩组一塌码子沟组的灰白色伟晶花岗岩(γρ2),绝对年龄17.19亿年。
二、加里东期
境内加里东期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最为发育。
(一)加里东早期
有超基性岩、基性岩、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花岗岩等。
1.超基性岩(∑)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区的西井、小口子、东水崖子一带,在北海子亦有出露。一般规模小、多呈岩脉产出。属铁质超基性岩,分异不明显,蚀变较深,多具蛇纹石化、滑石化、绿泥石化、次闪石化、绢云母化等。局部含铜镍稍高。
2.基性岩(βμ)主要分布于龙首山北侧金川矿区至塌码子沟、头道沟至三道沟一带及北海子、后大寺等处。以岩脉或岩墙产出,为辉绿岩,蚀变较深。个别地段蚀变较浅。其中有时可见铜矿化。
3.花岗闪长岩(γδ)主要分布于永安堡东南一带,出露达数十平方公里,因被斑状花岗岩侵入破坏,岩体呈残留体产出。岩体分异不明显。
4.片麻状花岗岩(γg)分布于炭窑沟一带,呈脉状产出。
(二)加里东中期
主要有石英闪长岩(δο)和花岗闪长岩(γo)。前者分布于大黄山至风门山和西大河至夹道头沟、照路沟一带,后者分布于龙首山区的花石口井附近。呈长圆形或不规则状岩株产出。分布达数至数十平方公里。
(三)加里东晚期
主要为花岗岩(γ)。按其侵入顺序分先后两次。
第一次为中至粗粒花岗岩及斑状、似斑状花岗岩(γ)。是境内分布最多的侵入岩,占岩浆岩总面积一半以上。分布于南山、大黄山至风门山和龙首山区,多呈数十至数百平方公里的岩基、岩株产出,少数呈岩枝产出。
境内众多的萤石矿产与本次岩浆侵入时的热液活动有关,中至粗粒花岩中有的地段,节理少、块度大,岩体较完整,色泽较好的可作为花岗石材,如后大寺、九井八涝池花岗石矿。
第二次为细一中粒花岗岩(γ)。零星分布于永昌南山和龙首山区。一般面积小于1-2平方公里,呈岩枝或岩墙产出。
(四)脉岩
加里东期脉岩在境内亦较发育,主要有闪长岩(δ3)、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浅肉红色花岗岩、正长岩和石英正长岩、萤石脉及石英脉等。
三、海西期
海西期岩浆岩在境内不发育,仅见一些石英脉,少量钾长花岗岩(γ4)和花岗闪长岩(γδ4)细脉,分布零星。
加里东期、海西期脉岩,零星分布于永昌南山、大黄山至风门山、龙首山,规模小。境内的钨、铋、锡、铅、锌、铜等多金属及萤石矿化与石英脉关系密切。个别石英脉有金、银显示。

构造

一、大地构造
境内属昆仑祁连褶皱系和中朝准地台两个一级单元,依次划分为三个二级、七个三级单元。
二、褶皱
境内褶皱较发育,以吕梁期、加里东期为主,海西、燕山、喜马拉雅各期次之。
1.吕梁期褶皱主要发生在龙首山区前长城系龙首山群地层中,属基底褶皱,多形成一些规模较大的复式背向斜。轴向多呈300度左右延伸,局部转向320度,少数呈270度。造成境内的铁矿、白云岩等矿产形态复杂化。
2.加里东期褶皱主要发生在北祁连山地槽及走廊过渡带的寒武系至志留系地层中,多形成一些紧闭线型褶皱,轴向延伸变化幅度大,一般230度至300度,局部呈"S"型。如南山、黑林掌复式背斜,大黄山、北山复式向斜等。在龙首山区,不仅使已形成的褶皱复杂化,亦使寒武系地层发生紧闭褶皱,使磷矿层褶曲变形,形态复杂。
3.海西期褶皱分布于北祁连褶皱带和龙首山南侧的泥盆系至二叠系地层中,多为一些迭加在老地层之上的不对称向斜。轴向在龙首山的红泉盆地呈115度方向延伸,在祁连山呈240度或310度延伸,对境内石炭系煤矿、二叠系膨润土矿的形态影响较大。
4.燕山期褶皱分布于走廊过渡带、潮水盆地内的侏罗系、白垩系地层中。多属短轴状开阔对称型平缓的背、向斜,轴向不定,如青土井背斜,轴向105度,花石口井向斜,轴向300度,在青土井形成储油构造。
5.喜马拉雅期褶皱喜马拉雅运动在境内有一定活动,不仅使第三系地层形成倾角比较平缓开阔的背、向斜或单斜构造,而且使历次运动形成的褶皱、断裂再次复活。直至第四纪,祁连山、大黄山、龙首山等仍在不断上升。潮水、河西堡、花草滩及永昌一带的断陷盆地相对沉降。
三、断裂
断裂构造在境内极为发育,据不完全统计,具一定规模的各种性质的断裂不下50条。按其特征,可分为走向断裂、横向和斜切断裂。
(一)走向断裂
主要发育在龙首山拱断束及北祁连褶皱带,其次发育于走廊区的永昌南、北山、大黄山区。
1.龙首山区以龙首山南北两侧的深大断裂为主体,形成断裂带。北带以白家咀至墩子沟断层组、大黑沟断层组、曹大坂断层组等构成,沿龙首山北坡分布,多沿300至320度方向密集分布,倾向南西,倾角50-70度,东西均延出市境。
南带以大青羊一东大山断层组为主,包括大沙沟一九洞湾、西山庙一孩母山以及芨岭南等断层,成为阿拉善隆起与走廊过渡带的分界断裂。其中有三条断层密集平行分布,间距200一400米,走向300度,倾向北东,倾角70-80度,北西和南东延出市境。  2.走廊区由于受S型旋扭构造体系的影响,在各地区走向各异。大黄山区、北山多呈280度方向,永昌南山一带则呈260度方向延伸。主要有绣花庙、大黄山断层,大口子沟一大柳沟、红羊圈一毛卜喇等断层,均属压性逆冲断层。规模达20公里以上。  3.祁连山区断层呈束状,近平行排列,主要有小向沟一乌龙沟断层组、小石碑断层束等,多沿310度方向延伸,多倾向南西,部分倾向北东。倾角70-80度。
总之,走向断裂,与区域构造线一致。规模巨大,一般延长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多为倾角50一80度逆断层。该组断裂受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作用。具多期活动特点,且具明显的控岩、控矿作用。
(二)横向及斜切断裂
与区域构造线呈直交或斜交,其交角60-100度不等。规模小,一般数十米至数百米,最大者达6公里,使地层发生明显的南北向位移,对萤石矿脉有明显控制作用。按其走向可分为北北西向和北北东向。
1.北北西向断裂有后草沟东岔平推断层,东水泉、大沙沟平推断层,红山窑断层等,其走向多为340一350度,东盘多向南东位移。
2.北北东向断裂有水泉子西、毛家圈东、西大坂西南、铁山咀等处平推断层和东大山南、孟家大湾西等正断层以及金川矿区F8等断层,其方向10一30度,东盘多向南西位移。该组断裂对金川铜镍矿床有一定的破坏作用。

动物资源

一、野生动物
境内有各类野生动物220种,生活区域广泛。
兽类有雪豹、马鹿、麝、猞猁、石貂、黄羊、鹅喉羚、水獭、旱獭、青羊、狐狸、野兔、狼、虎、刺猬、山鼠等。
禽类有淡腹雪鸡、兰马鸡、天鹅、山鸡、野鸭、布谷鸟、黄鹂、雁、鹊、野鸽、鸠、流莺、兔、鹳、鹰、隼、燕、啄木鸟、鸦、鹞、鸶老、刮鸡、红嘴鸦、山雀、麻雀、蜡嘴、饿鹰、鸱鸮等。
鱼类有鲫、鳇土鱼、泥鳅、鲤等。
爬行动物有蛇、蝎虎和蜥蜴。
虫类有蚯蚓、蚂蚁、马蜂、土蜂、蝎、蜘蛛等(余见本志《农业篇•林业•林木害虫名录》)。
野生动物中,属国家二类保护的有雪豹、淡腹雪鸡、兰马鸡3种;三类保护的有马鹿、麝、猞猁、石貂、黄羊、鹅喉羚、水獭、天鹅8种。
雪豹(草豹、土豹、艾叶豹)系食肉目猫科动物。生活于海拔3000-4800米的石质山和林中裸岩地带,以岩羊、麝、鹿、旱獭、兔及家畜为食。性残忍,行动敏捷,喜夜行,行走路线较固定。
淡腹雪鸡(雪鸡、药鸡、草鸡、石鸡)系鸡形目雉科动物,生活在祁连山海拔2000-4843米的石质山地及森林中,耐寒、善飞翔。喜食山葱、禾本科嫩草、豆科花穗及草籽等,偶食小虫。
蓝马鸡(马鸡)系鸡形目雉科动物。栖于海拔2000-3600米的森林中,秋冬集20-30只群,春季开始散居林中。夜间喜栖高大树枝上,喜食蕨麻、禾本科嫩草及松籽等。
马鹿(草鹿、八叉鹿、黄臀赤鹿)系偶蹄目鹿科动物。栖于森林,冬季在山谷密林中,夏季在高山林缘,早晨活动频繁,雄角7月成熟,每年3月换角,性机灵,感觉灵敏,善远距离奔跑,喜食柳的嫩枝、芽,亦食盐碱地的泥土。
麝(香子、香獐、獐子、山驴子)系偶蹄目鹿科动物,常活动在海拔2000-3800米的森林草原地带,栖居于裸岩下面。喜干燥温暖,雄性2-3年后尾脱落;有固定粪场,喜单独活动,行动敏捷;喜食灌木嫩枝、叶,亦食地衣、苔藓等。
二、畜禽品种
牛有黄牛、牦牛。黄牛基本属蒙古牛类型,多为役用。牦牛(又名猪声牛、马尾牛),具有耐寒冷、粗放的特性和乳、肉、役、毛多种用途,主要分布新城子,数量在河西居第三位。
马、驴、骡马属岔口驿马品种,体格中等,体质结实,乘挽兼用。驴属凉州驴品种,性情温顺,持久耐劳,主要用于驮运、拉车、打碾、播种、推磨。骡分马骡、驴骡,体质结实,性情温顺,力速兼备,持久性强,耐粗饲,食量小,寿命长,多用于拉车、犁地。
骆驼属蒙古驼系统阿拉善双峰驼品种,因生活在河西走廊的嘉峪关内,又属甘肃驼的关内沙漠型。
羊土种绵羊多为蒙古羊,属原始粗毛羊品种,在高寒的边缘地区有少量藏羊。山羊属河西绒山羊品种,适宜高山放牧,采食性好。
猪属于武威猪、民乐猪和张掖猪,现统一定名为河西猪,体型较小,适应性强。
家禽有蛋肉兼用土种鸡。此外还引进了鸭、鹅、火鸡、驼鸟等。
兔多为肉用土种。

植物资源

一、野生植物
野生植物有乔灌木,药用和食用植物及牧草等250种。
乔木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侧柏、祁连圆柏、红桦、杨、柳、榆等。
灌木鲜黄小蘖、绣线菊、珍珠梅、金腊梅、花楸、灰栒子、水栒子、沙拐枣、柠条锦鸡儿、花棒、旱柳、柽柳、白刺、酸胖、白梭梭、梭梭柴、山杏、沙棘等。
药用植物草参、枸杞、甘草、秦艽、麻黄、大黄、羌活、独活、雪莲、锁阳、苁蓉、紫参、桔梗、党参、当归、防风、荆芥、兔丝子、野百合、王不留行、莱服子、紫苏、车前子、柴胡、红花、苍耳、茵陈、蒲荷、蒺藜、白芥子、牛蒡子、乌药等。
食用蘑菇、蕨麻、发菜、地卷皮、沙葱、沙绿、羊胡子、野韭、石蒜、苦苣、野萝卜等。
野花山丹花、绣球梅、黄刺梅、蓼、藏金莲、迎春、马兰等。
野草有芦苇、芨芨、节节草、猪耳朵、羊蹄甲、盐瓜瓜、珍珠、猪毛菜、骆驼蓬、驴驴蒿、苦蒿、苦豆、冰草、早熟禾、红砂柴、紫花针茅、独行菜、卵穗苔草、木紫莞、冷蒿、披碱草、鹅冠草、苔草、珠芽蓼等,均无毒。此外,还有狼毒,醉马草、棘豆、龙胆等有毒草类。
二、农作物
粮食作物有小麦、大麦、青稞、谷子、糜子、莜麦、高梁、玉米、荞麦、豌豆、黄豆、蚕豆、扁豆、黑豆、鹰咀豆等16种;经济作物有胡麻、油菜、大麻、甜菜、籽瓜、葵花、花生、棉花、药材、甜叶菊、菊芋等11种(类);蔬菜瓜类作物有茄子、辣椒、蕃茄、黄瓜、葫芦、南瓜、香菜、大白菜、小白菜、甘兰、萝卜、胡萝卜、洋葱、莴苣、小葱、大葱、韭菜、海蒜、菜花、芹菜、菠菜、球茎甘兰、菜豆、豇豆、芥菜、马铃薯、冬瓜、甜瓜、西瓜等29种。

金昌横跨两个地质构造单元,以龙首山南侧深大断裂为界,北部为阿拉善台块,南部为祁连山褶皱带。这些构造单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地质演化,造就了优越的成矿条件,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截止1991年底,已发现各类矿产地94处。其中,大型矿床14处,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23处,矿点或矿化点50处。

黑色金属

一、铁矿
以中、小型贫铁矿为主,储量不大。主要为沉积变质型(鞍山式),沉积型和热液型次之。
1、沉积变质型(鞍山式)铁矿
东大山铁矿(44,矿产资源图矿点编号,下同)1958年7月,祁连山地质队(现甘肃省第六地质队)发现。在河西堡北西17度10.5公里处。储量2247.3万吨,其中工业储量1282.4万吨。
芨岭铁矿(18)1958年11月,祁连山地质队发现。在芨岭火车站北东25度4公里处。储量105.64万吨。
三回头沟铁矿(25)1959年,地质六队发现。在露泉火车站北东32度1.3公里处。品位TFe25-40,估算储量2万吨。
平口铁矿(26)1959年3月,地质六队发现。在芨岭火车站南东77度11.5公里处。品位TFe30-39,估算储量0.46万吨。
红疙瘩沟铁矿(43)197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平口火车站北东87度3.4公里处。平均品位TFe30.61,地质储量2.06万吨。
马大坂铁矿(13)1959年,地质六队发现。在芨岭火车站北东25度11.5公里处。品位TFe34,估算储量0.2万吨。
三岔沟铁矿(20)1965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市区北西63度17公里处。目估品位TFe25-40,最高50,估算储量0.46万吨。
小宽沟垴铁矿(32)在平口火车站北西22度3.2公里处。品位TFe19.22-32.78,平均26.78,估算储量0.7万吨。
2、沉积型铁矿
曹大坂铁矿(10)1960年,地质六队发现。在市区北西55度30公里处。主要为菱铁矿石,品位TFe35,远景储量20万吨。
煤山子铁矿(54)1960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永昌县城北西58度3公里处。品位TFe40.94-44.19,估计储量0.2万吨。
红山窑铁矿(61)1960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永昌县城北西80度30公里处。平均品位TFe30.61,地质储量6.64万吨。
3、热液型铁矿
铁山咀铁矿(47)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河西堡火车站北东75度23.7公里处。品位TFe30-35,估算储量1万吨。
赤金子铁矿(48)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河西堡北东78度28公里处。储量C+D级3万吨。
龙口铁矿(49)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河西堡火车站北东81度38.4公里处。目估品位TFe25-40,估算储量0.41万吨。
二、铁锰矿、铬矿
红泉北铁锰矿(30)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河西堡火车站北西3度13公里处。品位Mn7.71,Fe20361.9,Sio219.15,估计储量8.3万吨。
铬矿系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主要含铬矿物为铬铁矿、铬尖晶石等。Cr203含量平均0.47,储量170.7万吨。尚未回收利用。

有色金属

一、镍矿
镍矿是金昌主要矿藏,仅为岩浆型硫化铜镍矿床一种类型。其中,金川硫化铜镍矿床储量丰富,在世界同类矿床中,可与加拿大萨德贝里相媲美,位居世界第二。除丰富的铜、镍外,并伴生有铂、钴等20余种稀贵金属矿产。
金川硫化铜镍矿(41)地处白家咀一带。含矿超基性岩体呈不规则岩墙状,不整合侵入于前长城系白家咀子组大理岩和混合岩之间。走向北西50-60度,倾向南西,倾角在70度以上,局部50度左右。岩体总长6500米,宽15一528米,延深400-1200米尚未尖灭。按自然形态和后期断层分割由西向东形成四个矿区。I矿区的岩体和矿体均出露地表,形成典型的硫化矿床氧化带。岩体长1500米,宽170-320米,东部仅几十米,西部延深700米尚未尖灭。II矿区岩体出露地表,而矿体则隐伏于地下200-400米。岩体长3000米,中部宽500多米,向两端变窄,约200-300米。西部延深1200米尚未尖灭。III、IV矿区岩体均覆盖于第四系之下,分别长500和1100米,宽100米和200-300米,向两端逐渐尖灭。
全区共计682个大小不等的矿体。按成因可分为:岩浆熔离型、岩浆深部熔离一一贯入型、晚期贯入型和接触交代型等四大类型。矿石类型主要有:海绵状、星点状、块状、半块状、浸染状和网脉状等。矿物成分主要为:磁黄铁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墨铜矿、马基诺矿、铬尖晶石、磁铁矿及镍华、孔雀石、兰铜矿等。矿石中有用元素含量:富矿平均Ni2.02,Cu1.32;贫矿平均Ni0.55,Cu0.32。尚有丰富的钴、硒、蹄、硫、铬、铂、钯、金、银、锇、铱、钌、铑及微量镓、锗、铟、铊、铼、镉等10多种稀贵金属矿产。共探明矿石储量51693.3万吨,镍金属储量553.11万吨,铜金属储量349.92万吨。截止1990年底,尚保有镍金属储量505.09万吨,铜金属储量322.21万吨。
北海子铜镍矿(68)1961年,地质六队发现。在永昌县城北东35度3公里处。含矿的中一基性岩体共有5个,侵入于下寒武统变砂岩中,长50-400米,宽3-30米,最宽达110米,延深10余米,即分岔急骤变薄并有尖灭之势。以中粒闪长岩为主,少量橄榄辉长岩。其中以II号岩体矿化较好,呈北西5度的透镜状产出,地表可分东西2个矿化带,共4个氧化矿体。最大矿体长123米,厚8.2米,其余长10-35米,厚1-2米。矿物主要为黄铁矿、磁黄铁矿、孔雀石、兰铜矿等。含镍一般0.3-0.4,最高0.6,铜一般0.34-0.60,最高2.27,钴最高0.058。
二、铜矿
铜矿主要有岩浆铜镍型铜矿,含铜多金属铜矿和热液石英脉型铜矿。除铜镍型铜矿外,其余均为矿化点。
1、岩浆铜镍型铜矿
岩浆铜镍型铜矿为最主要的工业铜矿类型。金川硫化铜镍矿床最大,其次为北海子铜镍矿化点。
2、多金属铜矿
二道沟铜矿(3)1963年,地质六队、物探队共同发现。在白家咀北西45度31.4公里处。矿物主要为孔雀石、兰铜矿、褐铁矿等,沿岩石裂隙分布。品位Cu0.37-3.78,Pb0.08,Zn0.22。
头道沟铜矿(8)196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46度30.2公里处。主要矿物有孔雀石、兰铜矿、方铅矿等,含铜0.5-1,最高为2。
3、热液石英脉型铜矿
银洞沟铜矿(2)1966年,地质六队发现。在西井北西35度12公里处。含铜3.29,微量铅和银。
三道沟铜矿(7)1966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52度33.8公里处。Cu含量1.14一7.18。
西井沟铜矿(14)196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西井北东51度1.1公里处。含铜0.82一0.91。
墩子沟铜矿(23)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55度16公里处。含铜1.27。
三岔沟上游铜矿(21)1962年,地质六队发现。在西井南东65度9.6公里处。品位Cu1.91,Co0.044。
毛家圈铜矿(75)1967年,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永昌县新城子南西83度13.4公里处。含铜0.17-1.39,平均0.51。
毛草泉铜矿(40)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河西堡城堡北东5度12.5公里处。铜品位0.32-1.47。
三、钴、铝土、铅锌、钨矿
钴矿系金川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主要呈类质同像存在于镍矿物中,矿床中的含量与镍成正消长关系。少量呈矿物存在,主要为镍质辉钴矿,铁镍辉钴矿等。钴平均品但0.015-0.114。储量为15.96万吨。
砂路咀铝矿(33)1958年,天祝地质队发现。在河西堡北东8度9.5公里处。矿石为铝质页岩,品位Al20330-37,SiO232.31-58.94,Fe2030.63-1.09。估算储量12万吨。
红山窑铝矿(59)1958年,天祝地质队发现。在永昌县城北西79度32.4公里处。品位Al2O333-42,铝硅比0.7。估计储量5.3万吨。
小石门沟铅锌矿(92)在永昌县永安堡南西50度3.6公里处。品位Pb1.17-2.05,Zn0.66-1.11。
馒头山钨矿(73)在永昌县城南西83度26公里处。产于加里东期灰白色似斑状花岗岩中。品位W030.27-0.42,Bi0.5,Mo0.003,Au0.1一0.2g/t、Ag1.5-20.0g/tTFe3.2。估计储量:354.2吨。

其他金属

一、贵金属矿
贵金属矿产均为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金、银、铂、钯、锇、铱、钌、铑等含量丰富。按矿床规模划分,金相当于3-5个大矿、银相当于1-2个大矿,铂族金属按铂计,相当于20个大矿。
1、金、银矿
金、银主要分布在金川硫化铜镍矿1矿区的东部和II矿区的西部,主要富集在铜镍硫化物富矿体的厚大部位。金、银大部分呈矿物状态存在。主要有自然金、金银矿、银金矿、钯金矿、铂金矿、金铂钯矿、碲银矿、铋银矿、碲铅银矿等。金含量0.03一0.3克/吨,最高5.1克/吨;银含量1.0-6.1克/吨,最高26.8克/吨。储量为金74947.8公斤,银1272303.4公斤。
2、铂族金属矿(铂、钯、锇、铱、钌、铑)
铂族金属主要分布在金川硫化铜镍矿床I矿区的东部和II矿区的西部。铂、钯,主要富集在铜镍硫化物富矿体的厚大部位,以海绵状富矿体中,特别是受后期热液叠加强烈的地段最为富集。锇、铱、钌、铑围绕铂、钯富集地段周围分布。铂、钯主要呈矿物状态存在,铂以砷铂矿为主,其次为自然铂等10余种含铂矿物。钯的矿物主要有铋碲钯矿、铋钯矿、钯金矿、锑铂钯矿等14种。铱、铑主要呈细小矿物,在硫化物中呈包体。锇、钌主要呈类质同像存在于硫化物中(见矿床地质横剖面及有用元素含量变化图)
二、稀有分散元素、稀土元素矿
现有的稀有分散元素矿产均为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的另一种伴生矿产资源。
1、硒、碲
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硒大多分布在铜镍硫化物矿体中,以类质同像置换硫而存在。黄铜矿、方黄铜矿和镍黄铁矿中含量最高。碲主要呈矿物分布在硫化物和氧化物中。碲的矿物主要有碲铅矿、碲铋镍矿、碲铋矿、碲银矿、碲铂矿等10余种。硒含量一般为0.0006--0.0044%,碲含量一般为0.0001一0.0007%。储量分别为硒7210.4吨,碲1583.3吨。
2、镓、锗、铟、铊、铼、镉
主要分布在铜镍矿体中。根据II、IV矿区部分组合样品分析结果,其含量分别为:镓0.00033-0.00121,锗0.00006-0.00026,铟0.00004-0.00010,铊0.00000-0.00007,铼0.00002-0.00031,镉仅在烟灰中考查过有镉的存在,但含量不清。
3、稀土元素矿
稀土元素矿产属马房子沟磷矿床中的伴生矿产。主要有镧(La)、铈(Ce)、镱(Yb)、钇(Y)等。稀土元素主要赋存在磷的矿物中,其含量随P205的增高而增高。

非金属

非金属矿点50处,其中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13处,矿化点18处。有石灰岩、白云岩、硅石(石英岩、石英砂岩和脉石英)、萤石、磷、硫、粘土、黄土、花岗岩、辉绿岩、膨润土、石膏、滑石、玉髓一玛瑙、水晶等15个矿种。
一、石灰岩矿
孩母寺石灰岩矿(29)地质六队于1960年发现。在河西堡火车站北西23度15公里处。储量7113万吨。
红泉石灰岩矿(37)1972年,地质六队发现。在市区南西85度11公里处。储量C+D级2582万吨。
九洞湾石灰岩矿(28)1984年,地质六队进行过普查评价。在市区正西14公里处。储量D级9753万吨。剥采比0.52。
黄草凹掌石灰岩矿(27)1984年,地质六队发现。在市区正西14公里处。储量7922万吨。
红山窑石灰岩矿(58)1988年,金昌市矿产资源踏勘组发现。在永昌县城北西79度32.8公里处。估计储量约30-50万吨。
毛卜喇石灰岩矿(63)1988年,金昌市矿产资源踏勘组发现。在永昌县城北西28度11.4公里处。
二、白云岩矿
宁远堡西白云岩矿(42)省地矿局区测一队发现。在市区正南6公里处。估计储量7.66亿吨。
小白芨芨沟白云岩矿(17)1967年,区测一队发现。在芨岭火车站北西26度6.3公里处。估计储量17635万吨。
大窑沟白云岩矿(16)1988年,金昌市矿产资源踏勘组发现。在芨岭火车站北东25度8公里处。估计储量约14.66亿吨。
东大山白云岩矿(45)1959年,地质六队作过矿点检查评价。在河西堡北西5度8.3公里处。估计储量6545万吨。
三、硅石矿
1、石英岩矿
高石咀石英岩矿(46)1964年10月,地质六队发现。在河西堡北西23度10公里处。储量为C级654.5万吨,D级158.7万吨。合计813.2万吨。
砂路咀石英岩矿(36)1964年,地质六队发现。在河西堡北西18度14公里处。储量C2级709.29万吨。
毛草泉石英岩矿(39)1962年,地质六队发现。在河西堡城堡北东10度14公里处,储量为D级51.4万吨,表外48.4万吨。
赤金子石英岩矿(50)1961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南东60度21.5公里处。估计储量18万吨。
东水崖子石英岩矿(51)1965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南东68度34.7公里处。估计储量约60万吨。
2、石英砂岩矿
马莲沟石英砂岩矿(83)1959年,地质六队发现。在永昌县城南西65度44公里处。估计储量7000万吨。
长沟石英砂岩矿(76)在新城子镇南西45度6公里处。
风门山石英砂岩矿(70)1988年,金昌市矿产资源踏勘组发现。在青山堡火车站北西66度1.5公里处。
3、脉石英矿
大横沟脉石英矿(88)区测一队发现。在山丹军马一场南东49度8.2公里处。估计储量795万吨。
涝池沟脉石英矿(5)198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48度30公里处。储量不详。
四、萤石矿
夹道头沟萤石矿(78)1960年地质六队作过矿点检查评价。在永昌县城南西58度21公里处。D级储量29.06万吨。
照路沟萤石矿(77)在永昌县城南西56度18.5公里处。储量C+D级78.91万吨,属中型矿床。
火烧沟萤石矿(80)1960年和1967年,分别由地质六队、区测一队进行过地表检查评价。在永昌县城南西37度13公里处。估计远景储量6.5万吨。
郜家湾萤石矿(55)在永昌县红山窑北西25度6公里处。
东石门萤石矿(89)在永昌县新城子南东3度17公里处。
四沟垴萤石矿(84)在永昌县城南西57度26.3公里处。
南泥塘子萤石矿(87)在山丹军马一场南东72度11.8公里处。估计矿石储量达9.54万吨。
寺儿沟垴萤石矿(93)在永昌县永安堡南西37度8.3公里处。
五、磷矿
马房子沟磷矿(22)197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72度19公里处。储量B级137.23万吨,C级1152.09万吨,D级613.23万吨,合计1902.64万吨,表外储量78万吨。为一中型低品位磷块岩矿床。
大黑沟磷矿(19)197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白家咀北西67度23公里处,系马房子沟磷矿西延部分。D级十远景储量211.2万吨,其中D级57.6万吨。
大大坂沟磷矿(31)1973年,地质六队发现。在市区正西11公里处。
棕子井沟磷矿(6)地质六队发现。在市区北西59度36公里处。
六、硫矿
硫为金川硫化铜镍矿床中的伴生矿产,含硫矿物主要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镍黄铁矿、紫硫镍铁矿、黄铜矿、方黄铜矿、马基诺矿、白铁矿等。储量为2046.3万吨。
七、粘土矿
红山窑粘土矿(57)在永昌县城北西78度32公里处。地质储量200万吨。
毛卜喇粘土矿(62)1959年地质六队作过评价。在河西堡城堡南西78度14公里处。
马家湾粘土矿(66)在永昌县城北东40度8.5公里处。储量24.5万吨。
马营沟粘土矿(90)在永昌县城南西52度40公里处。估计储量4.4万吨。
上泉沟粘土矿(85)在永昌县城南西60度39.5公里处。
西大坂粘土矿(56)在永昌县城北西74度42公里、郜家湾西7.5公里处。
砂路咀粘土矿(34)在河西堡北西15度11.7公里处。估计储量39.36万吨。
风门山粘土矿(71)1988年金昌市矿点组踏勘发现。在青山堡火车站北西66度1.5公里处。
八、花岗石矿
九井花岗石矿(65)1988年金昌市矿点组发现。在永昌县城北西25度7公里处。估计该矿总体积为2200万立方米。
九、膨润土矿
红泉膨润土矿(38)1972年,地质六队发现。在河西堡火车站正北10公里处。总储量2818万吨(不含南矿带)。其中北矿带19-28线间储量,B级256.9万吨,C级1174万吨,D级307.2万吨,合计1738.1万吨。
十、其他非金属矿
头道沟一二道沟变辉绿岩矿(4)1966年和1983年由地质六队相继发现。在白家咀子北西48度29公里的头道沟一二道沟一带。估计矿石储量5.4亿吨。
白土滩黄土矿(69)在河西堡南东75度20公里处。储量226.5万吨。
青土井石膏矿(12)1966年区测一队发现。在市区北西36度17公里处。估计储量30.8万吨。
东水崖子滑石矿(52)在河西堡火车站正东41公里处。
干涝池沟玉髓一玛瑙矿(94)在永昌县城北西33度53公里处。含矿率约为10公斤/立方米,估计储量2690吨。
青山堡水晶矿(95)在永昌县城北东82度34公里,南西距青山堡火车站9.5公里。化学成分Si02达98以上。

燃料

一、煤矿
红山窑煤矿(60)在永昌县城北西79度32.5公里处。储量581.4万吨。其中,工业储量41.4万吨,远景储量540万吨。
庙儿沟煤矿(74)在永昌县城南西75度21公里处。储量965.7万吨。
马营沟(西大坂)煤矿(82)在永昌县城南西72度43公里处。储量1054.7万吨。
上泉沟煤矿(86)在永昌县城南西58度37公里处。储量2093.9万吨。
东石门煤矿(91)在永昌县城南51度41公里处。储量1878.5万吨。
毛卜喇煤矿(64)在永昌县城北西18度10公里处。储量486万吨,其中工业储量265.8万吨,远景储量302.6万吨。
马家湾煤矿(67)在永昌县城北东62度8.5公里处。储量540.4万吨,其中工业储量265.8万吨,远景储量274.6万吨。
风门山煤矿(72)在永昌县城北东85度22.5公里处。
砂路咀煤矿(35)在河西堡城堡北西31度13公里处。远景储量154万吨。
曹大坂煤矿(11)在市区北西55度26公里处。远景储量234万吨。
二、石油
青土井石油矿点(9)在潮水盆地中,距自家咀北西30度23公里。潮水盆地东西长150公里,宽50公里,面积约6800平方公里。含油层为侏罗系砂质泥岩、页岩、油页岩、中粒砂岩等。总厚1100-1800米。矿点位于青土井构造中,曾见原油沿断层面流出地面。

位置、面积

金昌市,位于东经101°04′35″—102°43′40″,北纬37°47′10″—39°00′30″,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祁连山北麓,阿拉善台地南缘。北、东与民勤县相连,东南与武威市相靠,南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相接,西南与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搭界,西与张掖市山丹、民乐县接壤,西北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右旗毗邻。金昌市人民政府驻金川。截至2013年,金昌全市总面积8896平方公里。其中永昌县5877平方公里,金川区3019平方公里。至2015年,金昌市土地总面积达到9593平方公里(折合1438.95万亩),其中总耕地面积161.61万亩(净耕地146.83万亩),园林地62.38万亩,草滩地669.40万亩,城乡村镇、厂房等用地17.71万亩,交通用地8.55万亩,水域面积10万亩,剥蚀山地、沙漠戈壁等占地509.3万亩。

金昌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为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和河西走廊主要城市之一,自古以来自然条件较为严酷,区域年均蒸发量是降水量的18倍,是全国110个重点缺水城市和13个资源型缺水城市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金昌缘矿兴企、因企设市,因盛产镍被誉为“祖国的镍都”。

2013年5月,中国社科院发布“2013年城市竞争力报告”,金昌进入全国宜居城市百强行列,排名第77位,成为甘肃省最宜居的城市。2014年1月,金昌市被国家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5年,金昌市被中央文明委评选为全国文明城市,成为甘肃省唯一一座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城市。

行政区划

市辖区
金川区 滨河路街道,桂林路街道,北京路街道,金川路街道,新华路街道,广州路街道,宁远堡镇,双湾镇
永昌县 城关镇,河西堡镇,新城子镇,朱王堡镇,东寨镇,水源镇,红山窑乡,焦家庄乡,六坝乡,南坝乡
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金昌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
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
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
西汉武帝起,先后置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焉支等郡县。
元设永昌路。
明置永昌卫。
清改为永昌县至今。
1936年1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12月5日,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政府,仅存23天。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隶属武威专员公署。
1955年4月改为永昌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隶属张掖专员公署,1961年12月改属武威专员公署领导。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武威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62年5月,设立金川镇。
1981年,金昌市行政区域分为市区和永昌县两部分。市区辖金川镇(含4个街道)和双湾、宁远堡两个人民公社;永昌县辖城关镇和河西堡、北海子、焦家庄、红山窑、新城子、朱王堡、水源、南坝、六坝、东寨10个人民公社。10月1日,武威地区向金昌市移交永昌县。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
1982年5月,市区设立金川工作委员会,管理1镇2公社。1983年6月,撤销金川工作委员会和金川镇,设金川区公署和中共金川区工作委员会,永昌县河西堡工业区域设河西堡镇。
1982年8月27日,金昌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成立金昌市人民政府。永昌县金川镇所属的金川地区和宁远堡、双湾两个人民公社划为金昌市的行政区域,将武威地区管辖的永昌县划归金昌市领导。金昌市由省直接领导,市人民政府驻金川。
1984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设金川区。
1985年6月,撤销金川区公署,筹建区人民政府。12月,金川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成立金川区人民政府。同年,撤销河西堡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河西堡镇。新城子、朱王堡同时撤乡设镇。
2005年底,金昌市辖一区一县。
至2015年,金昌市辖一区一县。金川区全区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辖宁远堡、双湾两个镇、27个行政村(农村社区)和六个城区街道、16个城市社区。永昌县辖6个镇4个乡,10社区,111个村民委员会。

历史沿革

在4000多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金昌已有人类在此生息。
商周时期,为西戎牧地。
春秋战国至秦,月氏族驻牧于此。
汉初,属匈奴休屠王辖地。
西汉武帝起,先后置鸾鸟、番和、骊靬、显美、焉支等郡县。
元设永昌路。
明置永昌卫。
清改为永昌县至今。
1936年11月18日,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进驻永昌。12月5日,建立中华苏维埃永昌区政府,仅存23天。
1949年9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昌,9月23日,成立永昌县人民政府,隶属武威专员公署。
1955年4月改为永昌县人民委员会。
1956年3月,隶属张掖专员公署,1961年12月改属武威专员公署领导。
1968年5月7日成立永昌县革命委员会,隶属武威地区革命委员会。
1980年12月恢复永昌县人民政府,由武威地区行政公署管辖。
1962年5月,设立金川镇。
1981年,金昌市行政区域分为市区和永昌县两部分。市区辖金川镇(含4个街道)和双湾、宁远堡两个人民公社;永昌县辖城关镇和河西堡、北海子、焦家庄、红山窑、新城子、朱王堡、水源、南坝、六坝、东寨10个人民公社。10月1日,武威地区向金昌市移交永昌县。1983年,实行政社分设。
1982年5月,市区设立金川工作委员会,管理1镇2公社。1983年6月,撤销金川工作委员会和金川镇,设金川区公署和中共金川区工作委员会,永昌县河西堡工业区域设河西堡镇。
1982年8月27日,金昌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选举成立金昌市人民政府。永昌县金川镇所属的金川地区和宁远堡、双湾两个人民公社划为金昌市的行政区域,将武威地区管辖的永昌县划归金昌市领导。金昌市由省直接领导,市人民政府驻金川。
1984年12月,省人民政府批准设金川区。
1985年6月,撤销金川区公署,筹建区人民政府。12月,金川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成立金川区人民政府。同年,撤销河西堡乡,其行政区域并入河西堡镇。新城子、朱王堡同时撤乡设镇。
2005年底,金昌市辖一区一县。
至2015年,金昌市辖一区一县。金川区全区总面积3770平方公里,辖宁远堡、双湾两个镇、27个行政村(农村社区)和六个城区街道、16个城市社区。永昌县辖6个镇4个乡,10社区,111个村民委员会。

人口民族

全年全市常住人口47.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1.46万人,乡村人口15.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66.92%;永昌县人口23.82万人,金川区人口23.1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260元,增长10.4%,其中:永昌县20055元,增长10.1%;金川区28983元,增长10.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9912.2元,恩格尔系数为30.9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9900元,增长11.7%。其中:永昌县9457元,增长11.4%;金川区11299元,增长12.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7155.8元,恩格尔系数为34.9%。

经济发展

2016年,金昌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07.8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2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104.14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82.96亿元,增长7.8%。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10:50.1:39.9。人均GDP达到44202元(折合6657美元),比上年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2074元,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84元,增长7.2%,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149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18元。






















精选留言

金昌市明生地理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