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拐区


石拐区位于内蒙古阴山山脉大青山腹地,地处东经110°14′~110°28′,北纬40°37′~40°45′,东与武川县相邻,南与土右旗隔山而居,西与九原区相连,北与固阳县相接。
石拐是蒙古语“喜桂图”的音译,其意为“有森林的地方”,是包头市的主要煤炭、陶瓷原料基地和重要的旅游景区。石拐区位于包头东北38公里处,铁路、公路畅通便捷,交通发达。全区面积761平方公里,辖一苏木、一镇、六个街道、人口约6.66万,城镇户籍人口4.16万,常住人口3.25万(其中农牧民0.7万)。由汉、蒙、回、藏、维、朝鲜、满、达斡尔、羌、锡伯等10个民族组成。
【行政区划】
2012年,石拐区下辖6个街道,1个镇,1个苏木:石拐街道、大发街道、大磁街道、五当沟街道、白狐沟街道、大德恒街道、五当召镇、吉忽伦图苏木。
石拐街道 欣山社区望河社区
大发街道 神发社区
大磁街道 大磁社区
五当沟街道 五当沟社区
白狐沟街道 白狐沟社区河滩社区
大德恒办事处 大庙村,马场村,开洲窑子村,后营子村,鸡毛窑村
五当召镇 吉忽伦图社区,牧业队嘎查,绍卜亥嘎查,缸房地村,新曙光村,五当沟村,厂汉沟,村脑包沟村,白菜沟嘎查村,三岔口嘎查,爬榆树嘎查
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青山村,白草沟村
【历史沿革】
明代以前,今石拐地区是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明朝初年,明太祖派兵北征阴山以南,今石拐地区始有汉族人迁入定居。
清顺治九年(1652年),科尔沁草原的一部分蒙古族人迁到五当沟、水涧沟、哈龙贵沟一带。康熙年间,今石拐地区蒙汉杂居村落形成并建有城堡(即今格亥图村、古城塔村和旧石拐村)。
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石拐村以北22公里的莎林沁(即今吉忽伦图苏木)扩建五当召。石拐正沟以东属五当召的膳召地;正沟以西为乌拉特东公旗游牧之地;境内国庆乡西半部是乌拉特部领地,东半部为土默特领地。
1949年后,为乌兰察布盟石拐沟矿区,1956年属包头市,设石拐矿区。
1998年,将郊区国庆乡划归石拐矿区管辖。
1999年8月10日,民政部批准将石拐矿区更名为石拐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石拐区总人口50337人,其中:石拐街道11819人,大发街道4668人,大磁街道4810人,五当沟街道8427人,白狐沟街道8085人,国庆乡8157人,吉忽伦图苏木4371人。
2001年,石拐区面积618平方千米。人口5.13万人。辖5个街道、1个苏木、1个乡。
2006年,撤销国庆乡,将其原管辖的行政区域整建制并入五当召镇。调整后,石拐区辖大磁、大发、石拐、五当沟、白狐沟5个街道和五当召镇。
2012年,设立吉忽伦图苏木。调整后,全区辖6个街道、1个镇、1个苏木:石拐街道、大发街道、大磁街道、五当沟街道、白狐沟街道、大德恒街道、五当召镇、吉忽伦图苏木。
石拐区属温带大陆干燥气候。气候特征冬长而寒,夏短而热,降水集中,小气候为迎风多雨区,全年降水量375.7毫米,为包头市多雨区。四季温差明显,昼夜沮差大,干旱少雨。春末夏初,受风沙影响。夏短炎热,受东南季风影响。秋季凉爽,雨后浓雾。冬长寒冷,受西北季风影响。日照长,无霜期短。气温:年平均气温5.2℃。7月气温较高,平均27.8℃,1月气温较低,平均-13.5℃。极端最高温36.8℃(1989年7月25日),极端最低温-33.O℃。 生长期:全年日照3077小时。年平均生长期206天。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日均气温O℃以上的时间为249天。 降水量;年干均降雨375.7毫米,8月降雨为394毫米。全年降雨日61~70天。暴雨持续时间,年均15小时,最长54小时,最短2小时,极端暴雨日最大量24.2毫米11.0分钟(1971年7月23日)。年平均降雪38.3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大量94厘米,极端降雪年最小量13厘米,全年降雪日7~19天。
石拐区境内河流属季节性河流,大多数为干涸河沟,平时无水,大雨后山洪暴发。主要河沟有:石拐西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900立方米/秒;五当召沟,区境内大发窑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1 200立方米/秒,后五当沟,郊区西圪堵以上为干沟,以下有细流,雨季最大洪流量约500立方米/秒;李家沟,雨季最大洪流量约800立方米/秒。全区各河(沟)的洪水都汇入五当沟而南流出沙尔沁,注入黄河。年均洪流量800立方米/秒,最大1 200立方米/秒,最小500立方米/秒。极端最大洪流量2 000立方米/秒(1958年7月)。

精选留言

包头石拐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