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市

扬中市位于镇江市东部江心,地处东经119°42′~119°58′,北纬32°00′~32°19′。黄金水道——长江中下游,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内,东北与泰州、扬州隔江相望,西南与镇江、常州一衣带水,南桥相接沪宁高速公路和京沪铁路,北渡可联京沪高速公路。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只有2.5小时的公路车程,到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只需1.5小时,距国际货运港口镇江港、泰州港分别为6公里和2公里,可与40多个国家的136个港口通航。全市由太平洲、中心沙、西沙岛、雷公咀四个江岛组成,总面积332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228平方公里。下辖2个街道、4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4万,在镇江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扬中市地处北亚热带季风中部气候区,具有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气候温和,无霜期较长;雨、热同季的特点。气候条件比较优越,适合水稻、棉花、麻类等喜温作物的生长,有利于三麦、油菜等耐寒作物安全越冬;众多的喜温性和耐寒性的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可以在不同季节正常生长。由于扬中四面环江的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同纬度临近各县比较,具有春季升温、秋季降温略慢、夏季高温天数少、梅雨期大暴雨出现次数多的特点。 扬中市冬季受北方大陆内部吹来的西北风(冬季风)控制,11月至次年1月,盛行西北季风。1月份西北风频率为9%;夏季受海洋吹来的东南风影响,天气炎热多雨。4~8月盛行东南风,6、7、8三个月东南风频率分别为17%、17%、18%。春季多晴雨相间、冷暖多变的天气;秋季常有天高气爽、久晴少雨的天气,但少数年份也有较长连阴雨天气出现。 据1959年至2000年气象资料统计,扬中常年平均气温15.1℃,最高年达16℃,最低年14.3℃。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有1月、2月、3月、11月、12月5个月,平均气温在28℃以上的月份没有。扬中降水量年均1000毫米左右,常年降水日数116.3天,占全年总天数的1/3。由于四面环水,空气湿度相对较大,春、秋两季达80左右。常年日照数为2135小时。

地名由来:《地学杂志》1914年第7、8期载《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该县本为太平洲,孤峙扬子江中。”故名扬中。

【行政区划】 下辖2个街道、4个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34万。

三茅镇文化新村、社区、扬子新村、社区、江洲路社区、英雄社区、广宁社区、中桥社区、建设社区、金星社区、同心社区、丰裕桥社区、港联社区、新胜社区、新扬社区、民主村、中林村、友好村、锦程村、三桥村、大众村、勤丰村、企东村、南江村、兴华村、指南村、裕星村、东风村、永固村、兴阳村、明华村、营房村、永新村、和气村、永勤村、普济村、新民村、港联社村
新坝镇新坝社区、红联社区、新安村、新坝村、双新村、五一村、向阳村、丰乐桥村、新宁村、立新村、治安村、华威村、红联村、公信村、联丰村、联盟村、联合村、永平村、新跃农场村
油坊镇油坊社区、长旺街社区、油坊村、良善村、老桥村、如意村、阳太村、同德村、太平村、中滩村、鸣凤村、同乐村、六墩村、长旺村、老郎村、振兴村、会龙村、邻丰村
八桥镇八桥社区、永胜社区、长胜村、幸福村、利民村、创新村、齐家村、永胜村、红旗村、得胜村、红光村、万福村、永前村、永兴村
西来桥镇幸福社区、西来村、东来桥村、三新村、新程村、复兴村、北胜村
经济开发区长征社区、红专社区、长新村、恒平村、五跃村、三圩村、石城村、红专村、兴隆村、东福村、乐源村、新星村、德云村、双跃村、长江村
扬中市良种繁育场良种繁育场
扬中市种猪场种猪场生活区
扬中市渔业社渔业社生活区
雷公岛水产养殖场水产养殖场
扬中市西沙芦柳管理所芦柳管理所

【历史沿革】 东晋时期(317~420),扬中地域仅有露出水面的几个小沙洲。隋唐时期(581~907),几个小沙洲连成一长形沙洲。宋代(960~1279),始有小沙之称。 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黄河改道南徙,至明孝宗弘治八年(1495),黄河、淮河、长江三水合流,扬州市江都区三江营口便是当年淮河入长江之尾,因江流水激,泥沙量剧增,其下老沙洲强烈崩塌,泥沙下移,使长江河床快速淤积,新沙洲突涨,加速扬中洲地的成陆进程。 明代(1368—1644)有新洲之名。姚湘《太平洲始末记·疆域志》云:“有明崛兴,真人斯起,其时海防扼要,中山(徐达)统兵于前,麻督(麻贵)镇守于后”。在扬中中部,为徐达的封地,徐氏后裔与民争田,曾发生乡民王福兴告御状一案,洲上徐氏庄房改名“达兴庙”,沙洲始称“细民洲”。 清代,沙洲逐渐相连。咸丰五年(1855),黄河北归,淮水南下受到遏制,沙洲相对稳定,新洲续涨,至同治年间(1862-1874),中心沙、雷公嘴相继出水。清末民初,新涨轮船沙露出水面,扬中陆地的雏形形成,统称太平洲。 清光绪三十年(1904),两江总督端方奏准设太平厅,管辖原丹徒、丹阳、泰兴、江都四县在太平洲的属地。太平厅隶属镇江府。 光绪三十二年(1906),丹阳县将鸣凤洲、抵额里洲、抵额外洲、团洲外沙老额、团洲外沙升科、大泡子、小泡子等地,划归太平厅。 同年,丹徒县将乐生洲、宝晋洲、育婴洲、德兴洲、细民洲、永安洲、请佃洲、蒋家沙、新涨轮船沙划归太平厅。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泰兴县将复生洲、复德洲、在我洲、太中洲划归太平厅。同年,江都县将补漕洲、益寿洲,划属太平厅。 清宣统三年(1911)十月,太平厅改名太平县,原太平厅抚民府改称太平县民政长公署。 民国2年(1913),太平县民政长公署改称太平县知事公署。 民国3年(1914)1月,为避免与安徽、浙江等省之太平县同名,改称扬中县,取“扬子江中”之意。属金陵道。 民国16年(1927),扬中县知事公署改称扬中县政府,直属江苏省政府。 民国22年(1933)3月,扬中县隶属江苏省第一督察专区,12月,改属江苏省溧阳区督察专区。 民国27年(1938)2月,B本侵略军侵犯扬中,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解散,汉奸顾仙痴等组成伪政权,称扬中县地方治安维持会。 民国28年(1939)3月,江南抗日义勇军挺进纵队进驻扬中,击溃贾长富部。4月,平定叛军方钧部。5月,成立国民党扬中县政府,县府设在老郎街西北的龙王庙。 民国29年(1940)1月,日本侵略军侵占扬中,国民党县政府解散,顾仙痴等再次组成伪政权,称扬中县地方自治委员会。 日伪侵占扬中后,扬中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活动,扬中县成为江南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同年2月,扬中县抗敌委员会成立。4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属镇(江)、丹(阳)、武(进)、扬(中)四县抗敌委员会领导。同年6月,原属武进县的中心沙,归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成立新六区。 民国30年(1941)1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镇澄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4月,又改属江南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民国33年(1944)初,中心沙复归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年12月,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改属苏中第五行政专员公署。 民国34年(1945)7月,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军民消灭日伪政权,扬中县全境解放。同年11月5日,扬中县抗日民主政府奉命北撤。12月,国民党扬中县政府进入县境,原县抗日民主政府留守人员,在中国共产党江南留守处的领导下,转入地下斗争。 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扬中县政府属淮南行署;抗战胜利后,属江苏省第五行政督察专署管辖,直至1949年4月解放。 1949年4月上旬,扬中县人民政府在江都县嘶马镇鲍家庄成立。4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解放扬中全境。扬中县人民政府属苏南行政公署镇江专员公署。扬中县人民政府废除国民党统治时期的大乡建制,恢复抗日民主政府时期的区乡制,同时废除保甲制,改称村组(1953年村又改称选区),并对少数乡镇的划分,作了调整,全县划分为4个区,58个乡(镇),527个村。 1955年5月1日,扬中县人民政府改称扬中县人民委员会,1956年2月改属扬州专员公署。 1956年11月28日,扬中县人民委员会改属镇江专员公署。 1957年10月30日,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撤销区的设置,实行县乡两级制,并将万太、新坝合并为新坝乡;建设、大众、三茅镇合并为三茅乡;将幸福乡的轮船片划归八桥乡。全县共12个乡。即:新坝乡、联合乡、丰裕乡、三茅乡、三乡、兴隆乡、长旺乡、油坊乡、同德乡、永胜乡、八桥乡、幸福乡。 1958年,扬中县人民委员会改属常州专员公署。 1958年10月26日,成立政社合一的新机构,扬中县人民政府改名扬中县人民公社,撤销乡的设置,成立县属人民公社。三、长旺、兴隆三乡合为兴隆人民公社;同德、油坊两乡合为油坊人民公社;全县共有新坝、三茅、联合、丰裕、兴隆、油坊、永胜、八桥、幸福9个人民公社。 1959年4月1日,县属各人民公社下设管理区。 1960年,扬中县改属镇江专员公署。 1960年1月17日,原属镇江市的姚桥、儒里、大路3个公社,划归扬中县,1961年3月7日,复归镇江市。 1967年3月27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省扬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 1968年3月14日,撤销扬中县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江苏省扬中县革命委员会。 1981年5月8日,扬中县革命委员会改称扬中县人民政府,仍属镇江地区行政公署。 1983年3月1日,江苏省实行市管县体制,扬中县属镇江市管。1983年相继成立乡镇人民政府,全县1镇11乡,取代人民公社的行政权。各乡镇成立经济联合委员会,管理工农业生产。原生产大队改称村民委员会,生产小队改称村民小组。三茅乡的金星村划属三茅镇,其它区域划分未变。 1985年,市政府批准原新坝、兴隆、油坊、八桥、西来桥5个乡为建制镇,则全县共6镇6乡和1个良种场。 1994年9月,撤县设市(县级),改名为扬中市。 1996年,扬中市面积320平方千米,人口28.3万人。辖11个镇:三茅镇、新坝镇、联合镇、丰裕镇、三跃镇、兴隆镇、长旺镇、永胜镇、油坊镇、八桥镇、西来桥镇。市政府驻三茅镇。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扬中市总人口301672人,其中:三茅镇79229人,新坝镇35255人,联合镇20445人,丰裕镇19939人,三跃镇21760人,兴隆镇14929人,长旺镇16511人,油坊镇30533人,永胜镇16941人,八桥镇18854人,西来桥镇16702人,扬中经济开发区10574人。 2001年3月,将三茅镇、丰裕镇合并为三茅镇,镇政府驻三茅;将新坝镇、联合镇合并为新坝镇,镇政府驻新坝;将兴隆镇、三跃镇合并为兴隆镇,镇政府驻兴隆;将油坊镇、长旺镇合并为油坊镇,镇政府驻油坊;将八桥镇、永胜镇合并为八桥镇,镇政府驻八桥。调整后,全市辖6个镇:三茅镇、新坝镇、兴隆镇、油坊镇、八桥镇、西来桥镇。 2005年,撤销兴隆镇、三茅镇,合并设立新的三茅镇,行政区域面积133.19平方千米,人口13.09万人,辖36个村、15个社区,驻地设在扬中城区文化北路。区划调整后,扬中市辖5个镇:三茅镇、新坝镇、油坊镇、八桥镇、西来桥镇,镇域平均面积66.4平方千米,平均人口5.5万人。市政府驻三茅镇。 2013年10月22日,扬中市撤销三茅镇,以其原辖区域设立三茅和兴隆两个街道。三茅街道管理大众、企东、营房、普济、三桥、明华、指南、友好、锦程、兴华、滨江、永和、民主、中华、兴阳、永勤16个村委会和丰裕、同心、建设、广宁、江洲路、文化新村、英雄、金星、中桥、扬子新村、新扬、新胜、港联、新民14个居委会;兴隆街道管理福源、兴城、恒跃、新星、德云、双跃6个村委会和兴隆、三跃2个居委会。

经济建设

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2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96万元、2.59万元,人均储蓄余额8.8万元,位居全省前列。是江苏省9个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县(市)之一,列“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3位、“中国县域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县(市)”第9位。荣膺“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创新力50强”第1名。

精选留言

镇江扬中市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