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


 柳南区位于柳州市西南部,总面积164.19平方公里。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丘陵、石山地带,东部属河流阶地、地形平坦;地处亚热带北缘,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

  柳南区位于柳州市区西南部,辖区面积164.19平方公里,辖1镇8个街道,56个社区,21个行政村(居委),常住人口52.27万人,户籍人口36.07万人。2018年8月托管柳江区洛满镇和流山镇后,辖区面积达529.35平方公里,人口59.78万人。

  近年来,柳南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奋力实现“三个率先,两个建成”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新柳南,在推进经济升级和保障基层民生上取得了实效。2017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78亿元,同比增长7.0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5亿元,增长11.84%;财政收入42.37亿元,增长7.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0.31亿元,增长10.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933.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24.00元,分别增长8.80%和9.00%。

柳州属南亚热带北缘气候,平均气温为20.5℃。进入三伏后,日平均气温在24—27℃之间,7月最高平均气温为28.8℃,每年气温超过35℃的天气,约有20天。极端最高气温出现在1953年曾达到39.2℃。又由于地处大陆冷高压南缘,受蒙古西部冷气团南下的影响,冬季日平气温可下降到5℃以下,最低温度降到一度左右时,出现霜冻、冰冻和连续阴雨天气。




【行政区划】
现辖太阳村镇13个村(居)委及柳南、柳石、南站、河西、鹅山、银山、潭西、南环8个办事处7个村51个社区。
【历史沿革】
柳州在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称潭中县,县治在驾鹤山下,隋开皇十一年(591)县废。置马平县(属于始安郡,开皇十二年(592),于马平县置象州,大业初州废,复为马平县唐武德四年(613)置昆州,旋改南昆州,贞观七年(633年)并柳岭县入龙城,并以龙城来属南昆州,八年(634)改南昆州为柳州“以州界柳岭为名”柳江南岸一直有人居住,至清初设立对河圩(今太平中街一带)和谷埠两处圩场。
今辖区内有何家村(今大同巷菜园一带)与云头岭二小村,其余地方多为荒野。
谷埠为柳江南岸谷物之主要集散市场,也是昔日柳南人口和财富比较集中之处。清时马平县除县城外,另分在厢、在乡两处,今辖区分属在厢和在乡的一部。民国2年在谷埠设团局,局设局长,团丁以维护地方治安秩序并兼理民事。当时柳南各处居民,都属谷埠团局管辖。
民国20年(1931)马平县改名柳州县撤销团局,改设区、乡(镇)、村(街)、区辖乡镇。柳南一带属雍和区的屏山镇。
民国23年(1934)柳州县8个区合并为雍和、大同、六道、维新四个区。柳南仍属雍和区屏山镇。
民国24年(1935)撤销区一级,柳南辖区仍属屏山镇。
民国26年(1937)柳州县改为柳江县,将原有4个镇并为3个镇,即柳东、柳西和屏山镇。今柳南地区仍属屏山镇。
解放后柳州改市,1950年市辖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4个区,区设人民政府。今柳南辖区属第三区政府管辖。
1953年,第三区合并为柳州市第二区,柳南辖区属第二区。
1955年撤销区,柳南区分属第十、十一、十二街道。
1958年撤销街道,归属于鱼峰区公所管辖的南站、柳南、柳石公社分管。1960年撤销区公所,分属关系未变。
1961年恢复区公所至1969年改为革命委员会,柳南辖区一直分属于南站、柳南、柳石3个公社。
1972年鱼峰区与城中区合并为城区,柳南辖区分属未变。
1979年撤销城区,将南站、柳南两个公社的全部和柳石公社的大部分合并,组成柳州市柳南区人民政府。
2000年,柳南区辖6个街道。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325893人,其中各街道人口(人);
2002年6月22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57号):撤销柳州市市郊区,将原郊区的太阳村镇、西鹅乡和羊角山镇的新云、门头、帽合3个村以及黄村乡的渡口、基隆、磨滩3个村划归柳南区管辖。
2005年7月,撤销柳南区西鹅乡,新设南环、潭西2个街道,同时将原西鹅乡管辖的文笔、山头、西鹅、和平、长龙、老房6个村民委员会划归太阳村镇管辖。柳南区辖8个街道、1个镇:河西街道、南站街道、鹅山街道、柳南街道、柳石街道、银山街道、潭西街道、南环街道、太阳村镇。

精选留言

柳州柳南区简介概况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