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旦行委

大柴旦行政区,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设置的县级行政管理区,管理自治州直辖的柴旦镇、锡铁山镇,其管理机构为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派出机构。 大柴旦,蒙古语称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北缘,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区。青新(国道315线)与柳格(国道215线)公路贯穿全境,并于柴旦镇交汇。行委驻地大柴旦镇东距州政府所在地德令哈市约200公里,距省会西宁市732公里,南距格尔木市约190公里,西北距甘肃省敦煌市320公里,是柴达木盆地的“北大门”,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区现辖两个镇(柴旦镇、锡铁山镇),总人口1.4万,居住有汉、蒙古、哈萨克、藏、回、满、土等13个民族,少数民族以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人口居多。 自然资源 大柴旦行政区总面积为2.1万平方公里,东西最大直线距离250公里,南北最大直线距离210公里。地区海拔在2829—5655米之间,平均海拔3400米以上,行委驻地柴旦镇海拔3174米。地区属典型的内陆高原荒漠气候,四季不明,紫外线强,温差较大,干旱少雨,多风寒冷,年均降水量为83.5毫米。 境内高山纵横,盐湖遍布,地质结构和土壤结构复杂,成矿条件好,因而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品种多、储量大、品位高等特点,已编入青海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能源矿产3种,金属矿产13种,盐类矿产7种。有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9处,小型矿床14处。铅、锌、岩金、重晶石、伴生银、伴生铬等7种矿产位居全省之首;湖盐、芒硝、溴、锂、铬等多种矿产也位居全省前列。优势矿种为铅、锌、岩金、硼、锂、煤。潜在优势矿种为钾盐、镁盐、重晶石、芒硝、溴等。这些矿产探明资源量保有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分别占省、州矿产潜在经济价值总量的26%和38.37%。全区共有可利用农业用地19.7万亩。草场面积为568.5万亩,草场可利用面积为300.2万亩。境内主要有野牦牛、野驴、雪豹等兽类40余种,野鸡、雪鸡等禽类50余种。 行政区划

县级行政下属镇
大柴旦行委大柴旦镇、锡铁山镇

大柴旦镇:位于行委辖区东南部,行委驻地。人口2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等少数民族。面积约1.1万平方千米。辖区内无村、居委会。辖绿草山、大煤沟、花海子、马海等矿区。1960年为大柴旦市,1964年撤市设镇,1992年撤镇设行委,1993年又恢复大柴旦镇。 锡铁山镇:国家级企业锡铁山矿务局所在地。位于行委辖区东南部,距行委驻地60千米。人口1万,以汉族为主,还有蒙古、藏、回等少数民族。面积约0.3万平方千米。1993年建镇。地处高山、沟谷地。主要矿藏为铅锌。工业以采矿为主。 历史沿革 早在20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生息。 隋唐时期,为吐谷浑、吐蕃辖区; 元明清时期,为蒙古族左翼和硕特部北左旗驻地; 新中国成立后,隶属青海省都兰县。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国家开发柴达木盆地的号召下,全国各地的建设者纷至沓来,1956年大柴旦为柴达木工作委员会、行政委员会驻地。 1958年海西州委、州人民政府迁至大柴旦。 1959年设市,成为当时柴达木盆地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1964年撤市设镇, 1992年成立中共大柴旦工作委员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为海西州委、州政府的县级派出机构。 2000年,大柴旦行委辖2个镇、1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大柴旦镇4405人、锡铁山镇3431人、鱼卡乡1105人。 2001年底,大柴旦行委辖2个镇、1个乡,2个村委会:大柴旦镇(驻大柴旦)、锡铁山镇(驻锡铁山)、鱼卡乡(驻大柴旦,辖马海、小柴旦2个村委会)。 2005年,大柴旦行委调整乡镇行政区划:撤销鱼卡乡,并入柴旦镇。 人口 截至2013年末,大柴旦行政区户籍人口10127人,比上年下降1.94%。其中:女性4765人。少数民族人口1657人,年末全区共有4496户。人口自然增长率14.4‰,人口出生率6.2‰,计划生育出生政策符合率达100%。 经济发展 2013年大柴旦行政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0697万元。

精选留言

大柴旦行委简介
sample
2023-10-21
写留言
签到
投稿
QQ咨询
返回顶部